天竺葵菌核病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19-06-07 02:47

天竺葵菌核病的病原菌主要侵染植株接近土表的茎基部,也可在茎的中部发生。感染初期,茎基部或中部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稍凹陷的斑点,逐渐向上下扩展成不规则斑块。当病斑环绕茎一周时,叶片黄化下垂干枯,最终植株死亡。病茎组织干腐,茎内中空,表皮可能开裂。在高湿环境下,病部表面可长出白色棉毛状菌丝,干燥时菌丝消失。剖开病茎,中间可见黑色鼠粪状颗粒,即由菌丝绕织的病原菌核。

该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科、核盘菌属的核盘核菌侵染引起。病原菌核外层黑色,内部白色,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1.5×6.0毫米。菌核萌发后长出子囊盘,盘内子囊孢子椭圆形,通过侵染传播。早春气温9-16摄氏度时,子囊盘生长迅速;温度约20摄氏度、相对湿度85%以上时,病菌发育有利。

天竺葵菌核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残组织和地表土中越夏或越冬。子囊孢子通过弹射、风雨和气流传播,接触寄主后萌发并侵入为害。病害多发生在2-4月和11-12月。盆土粘重、排水不良、偏施氮肥以及冷凉多雨的环境会加重病害。

防治方法包括:

1.苗床或盆栽土壤应选择前作无菌核病或经福尔马林液消毒后使用,消毒后覆盖塑料薄膜2周,待气体挥发后再栽植。

2.在盆土表面浇施稀石灰泥浆,可抑制菌核长出子囊盘或阻隔菌丝体接触茎基。

3.发病初期,使用硫磺粉2份加草木灰或消石灰1份混合后撒于植株中、下部和土表,或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2-3次,每隔7-10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