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病害发生在球根类鸢尾时,病株根颈部位发生水渍状软腐,球根糊状腐败,发生恶臭。地下部分病害发展后,地上新叶前端发黄,外侧叶片也变黄,全株枯黄,容易拔起;其他类别的鸢尾发病时,地下茎扩展到叶和根茎,叶片水渍状软腐,污白色到暗绿色立枯。种植前球根发病时,出现水渍状斑点,下部变茶褐色,有恶臭和污白色粘液;发病轻的球根种植后,叶先端出现褐色病斑,展叶停止,全叶变黄枯死,球根腐烂。
病原
病原菌为 Erwinia chrysanthemi。
发生规律
病菌在土壤和残茬上越冬,可存活数月甚至长年。通过水流、昆虫、病健叶接触或工具传播,从伤口侵入,如鸢尾钻心虫幼虫或分株移栽造成的伤口。6-9月高温高湿时发病严重,尤其土壤潮湿、种植过密或连作地易发病。德国鸢尾、奥地利鸢尾发病普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无病球根;挖掘时避免伤口;分株繁殖不用病株;温室栽培换新土,及时剪除病叶或拔除病株;彻底挖除腐烂球茎,贮藏期剔除病球茎。重病土壤用0.5%-1%福尔马林10g/m²消毒或换新土;工具用沸水、70%酒精或1%硫酸铜消毒。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100-150×0.000001链霉素或链霉素加土霉素(10:1)混合液喷洒2-3次;发病后每月喷1次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防治鸢尾钻心虫可减轻病害,用50%马拉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
3.栽培管理:收获鳞茎避免伤口;秋季清除残枯病叶;选健康鳞茎浅植;圃地排水良好,避免淋喷浇水。
4.虫害防治:生长季节防治鸢尾钻蛀虫,减少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