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炭疽病的发病规律?

发布日期:2025-07-31 07:04

病菌在僵果上越冬,第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侵害枝梢和果实。以后在新的病斑上再产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果实受害后,病部出现稍凹陷的褐色小圆斑,随后在病斑中心生出同心轮纹状黑色小点。雨后病斑处长出粉红色粘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团。病斑不断扩大,导致果实逐渐软化腐烂,有时干缩成僵果。无花果炭疽病主要发病规律是在长期阴雨天低温天发生。高温高湿时易发生。此病在果实近熟时发生,一般在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发病最多。在生长季节不断传染,一直发展到晚秋。无花果的炭疽病菌为胶孢炭疽菌,当外界温度达到10℃时开始萌发,病菌菌丝体生长、产孢的最适温度都在25℃-30℃之间,低于5℃或高于35℃,菌丝均不能正常生长,弱酸性条件有利于炭疽菌菌丝体的生长和产孢,菌丝最适生长的pH值为5~6,所以酸性壤条件适宜产孢,当pH值为3~4时产孢量最大,毒性最强,病菌潜伏期约一周左右。天气潮湿,阴雨连绵能促使病害大发生。果实最初感病,由于症状不明显,较难察觉到,直至9月果实接近成熟,病斑迅速扩展,田间发病明显加重。高温高湿是炭疽病流行的主要条件,尤其在南方地区,由于高温多雨,发病较重。该病害由真菌引起,在露地环境条件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果、小僵果、干枯的小枝上越冬。次年6月前后,气温回升至20℃以上时,经雨水淋湿后,形成大量孢子,成为主要侵染源,病菌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萌发侵染,病菌通过果皮角质层或皮孔、伤口侵入果肉,经过10—20天的潜育期便可出现病斑,此为初次侵染。有部分品种病菌侵入幼果后,直至果实开始成熟时才表现出症状。一般7月上旬至中旬开始发病,8月上、中旬发病最多,遇到多雨天气进入发病盛期,病果可不断地释放分生孢子,反复进行再次侵染。生长季节不断传染,一直到晚秋。高温、高湿、多雨情况下,发病重;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树冠郁闭、通风不良、偏施氮肥、日灼、虫害等均利于该病发生。树势强病轻,树势弱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