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炭疽病的发病规律,豆角炭疽病的发生规律?

发布日期:2025-07-14 17:38

返青拔节期:以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为重点,挑治蚜虫和麦蜘蛛。叶片发病后,出现边缘有黄色晕圈的淡褐色不规则病斑,随病情发展病斑相连造成植株大面积枯死;茎部染病后,初生梭形或条形病斑,后病斑凹陷龟裂,其上出现浓密黑点,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豆荚受害后,初生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凹陷斑点,田间湿度大时病斑溢出粉红色黏稠物。豆角炭疽病主要通过种子带菌、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构成初侵染原发病,发病后通过降雨、雨水、水流传播扩散,从伤口侵染发病,在高温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或遇上连续阴雨天气,会加重发生。病菌发育最适宜温度为17℃,湿度为100%。温度低于13℃,高于27℃,相对湿度在90%以下时,病菌生育受抑制,病势停止发展。因此高湿、种植密度过大、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易发病。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豆刺盘孢菌侵染引起的。病斑上出现的黑褐色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和黑褐色刚毛。病菌以休眠菌丝潜伏在种皮下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休眠菌丝可存活2年。菜豆播种后,病菌可直接为害子叶和幼茎,受害部长出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分生孢子借气流、灌慨水和昆虫等传播为害。发病的适宜温度在20°C左右,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在95%以上。温度超过27°C、相对湿度低于92%时,病害很少发生;在低温、多雨、结露的气候条件下发病较重,在大棚、温室通风不良、种植过密的条件下发病严重。豆角炭疽病属真菌性病害,在多露、多湿条件下易发病,发病初期在茎上产生梭形或长条形病斑,初为紫红色,凹陷,严重时危害荚查,形成红褐色病斑,等到病斑绕茎一周,就会导致植株就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