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叶斑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1月,最适感病期为成株期。发病潜育期3~7天。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高温多雨、低洼地带易发病,在高温干旱而夜间结露的情况下也易发病。此外缺肥、排水不良、灌水过多或植株较弱发病严重。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能潜伏在种子上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上,在水滴存在的条件下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播种带病种子,出苗后即可染病,并在受害的部位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借气流、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芹菜叶斑病为高温、高湿病害,病菌发育适温为25-30℃,分生孢子形成适温为15-20℃,萌发适温为28℃。如遇连日降雨天气,相对湿度大,有利于孢子的产生,反复侵染。若雨后暴晴,病害易暴发成灾,造成茎叶枯死,成片塌圈。此外,在高温干旱而夜间结露的情况下,也易发病。
芹菜叶斑病和黑斑病虽然症状不同,但其发病原因基本相同。这两种病原菌的菌丝在芹菜种皮和病株中休眠越冬。当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水泡感染幼苗。在多雨和潮湿的季节,病原体通过雨水或露水传播。
管理水平耕作粗放的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田间通风不畅、整地时没有深耙均匀、畦面高低不平、土壤干燥板结,均会造成芹菜长势差、叶色墨绿、生硬、易坐苗。如遇高温高湿天气,易发病。
遮阳网栽培定植初期没有采用遮阳网栽培的,发病早、发病重。苗期没有搭架塑料遮阳网遮阳栽培的芹菜,一般于定植后5-7天就会出现病株,比有遮阳栽培的早15天左右发病,且常因病情控制不住,造成毁苗重植。
连作地发病重芹菜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要求较为严格,连年种植,不轮作,田间清洁差、菌源多,一般有3年以上芹菜栽培的地块,发病早、发病重,反之发病迟、发病轻。
品种抗性有些地方品种,芹菜叶柄白绿色、实心、纤维少,高感芹菜叶斑病。连年大面积种植同一当家品种,也是导致芹菜叶斑病发生严重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