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嫩茎。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下表面出现浅黄色小斑点,叶背对应处也产生褪绿小斑。以后病部形成隆起的小疱斑,疱斑破裂后,可散出大量黄褐色粉末(夏孢子)。严重时疱斑布满叶面,致叶卷曲枯黄,植株长势不良。发病后期,在叶背或在叶柄和茎上出现深褐色突起,上被有栗褐色的粉状物,即病菌的冬孢子堆。病斑组织最后枯死,受害叶萎谢。菊花染病后生长十分衰弱,不开花或大量落花。叶片上病斑多的,叶缘上卷。病原为担子菌亚门,有菊柄锈菌、堀柄锈菌及蒿层锈菌等3种,常见的为前两种。其中柄锈菌属,冬孢子长椭圆形,棍棒形至纺锤形,黄褐色,顶部圆形成尖突、双细胞,分离处微缢缩,茎部狭窄,表面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