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孢子是导致小麦秆锈病的主要原因,当温度在3-31℃时小麦可感染秆锈病,当温度在18-22℃时小麦感染秆锈病的概率最高。种植对秆锈病抵抗力低的小麦品种、气温高、降水量多也是小麦秆锈病的诱因。栽培管理措施如播期、密度、水肥管理等对麦田小气候、植株抗病性以及小麦秆锈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北部麦区播种过晚,小麦秆锈病发生重;麦田管理不善,追施氮肥过多、过晚,则加重小麦秆锈病发生。有些小麦品种对病害的抵抗力较弱,或者长期种植单一品种,易发生小麦秆锈病。高湿多雨的天气也会加剧病害发生。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小麦苗长势弱,抵抗能力下降,容易感染秆锈病。此外,小麦秆锈病的菌源数量越多,发病概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