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影响芒果的叶片、花序和果实。该病害在国内外芒果产区普遍存在,尤其在多雨季节或地区,气候条件如高温高湿更易引发其快速蔓延和严重感染。发病后,果实上会出现黑色病斑,导致病部变硬并最终腐烂;叶脉两侧则会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整个叶片会变黑枯死。此病害不仅影响芒果树的生长,还大大降低了其经济价值。
芒果炭疽病的病原菌学名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该菌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旺盛,菌落呈放射状,初期为灰色,后变为黑色。其分生孢子盘呈盘形或近球形,大部分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并释放出孢子。分生孢子为一端略小的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内含油球。刚毛混生于盘内,数量较少,直立,具隔膜2-4个。
胶孢炭疽菌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叶片、花或幼果上进行侵染。在热带地区,初次侵染的菌源主要来自树上或落地病组织中的菌丝或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水滴或高湿条件下萌发并形成附着胞和入侵菌丝,侵染后菌丝可在侵入处或扩展过程中形成吸器夺取寄主营养。试验显示,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且在pH5.8-6.5、相对湿度95%以上的条件下最为适宜。
芒果炭疽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芒果品种和生育期、栽培条件以及病原菌等因素密切相关。首先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多雨季和台风季节常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其次不同芒果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如“鹰嘴芒”、“大白玉”较耐病,“椰香芒”等则易感染。此外苗木、结果树、幼龄老叶、嫩梢、花序及幼果等不同生育期对病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最后栽培条件如管理粗放、偏施氮肥、杂草丛生、地势低洼积水、荫蔽潮湿等不适宜的条件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芒果炭疽病在侵染循环过程中主要以菌丝体在病部或者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在适合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梗,随后形成分生孢子,最后通过风、雨或者昆虫传播到叶片、花或者幼果上,侵染叶片、花、果实等部位,导致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