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飞虱在水稻生育期一般会发生几次?

发布日期:2023-11-05 15:53

稻飞虱是稻田常见的害虫,常在稻秧分蘖期突然爆发,导致稻茎上出现大量黑色成虫,稻叶枯黄萎蔫,根部受损。其主要危害方式是直接刺吸汁液,并传播植物病毒,引发水稻矮缩病。此外,其排泄物覆盖稻叶表面,影响光合作用,进一步降低产量。

稻飞虱的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多在稻株内产卵,需要两周孵化。若虫与成虫主要在稻株茎部活动,成虫可飞行以寻找新寄主,常在下部茎叶活动,受惊动则跳入水中。成虫形态各异,包括长短翅型,长翅型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短翅型则具较高的繁殖力,雌虫产卵量可达1000粒。

迁移是稻飞虱扩散和繁殖的主要途径,尤其在春夏暖湿季,长翅型成虫借助风力远距离扩散。造成稻飞虱成灾的原因多样,包括冬季气候、早稻种植面积、农业防治力度等。气候变暖有助于其安全越冬,而大规模种植早稻和单一使用吡虫啉都会加剧虫害。

在防治上,首要原则是控制虫源基数,减少迁入数量。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虫品种、清除杂草、轮作休耕和合理施肥。生物防治中,保护自然天敌如寄生蜂、瓢虫和稻田蜘蛛是关键。当虫口密度异常时,采用化学药剂防治,但应避免单一用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