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所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发病初期,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成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菌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存活,成为初侵染源。小麦群体过大、肥水使用过多,特别是氮肥过多、田间湿度大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小麦纹枯病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为5-25℃,最适温度为14-20℃。4月上中旬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相对湿度高,对病害的发生发展十分有利。干旱年份,病害发生很轻。纹枯病的发展与菌源基数、品种抗性、气候及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凡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菌核较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糯稻病重于籼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早熟品种重于晚熟品种。在温度适宜条件下,阴雨天发病重。浅水浇灌、适时晾田的发病轻,长期深水灌田的发病重;氮肥过多、易徒长、抗病性差,发病重。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蔽、温度高、湿度大,都有利于发病,若温度低于20℃,又遇干旱,均不利于病菌菌丝的生长,致病力有限,甚至不能发病。水稻纹枯病多从池梗边的稻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氮肥大、组织柔嫩的稻田发病较重。纹枯病多在水稻孕穗拔节期开始发病,在高温高湿和大雨后,发病迅速。因为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病菌是立枯丝核菌,病菌存活在田埂上或田埂上面的上年残茬中,在高温和大雨后,先感染靠近田埂边稻株的下部叶鞘和叶片。逐渐向池中和稻株上部叶片及茎杆发展。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受菌源、气候、水稻抗病性和田间栽培管理几方面因素影响,在菌源充足,气候适宜时水稻纹枯病发生普遍,水稻不同生育期抗病能力不一致,种植制度和田间管理水平对纹枯病流行有一定影响,在水稻纹枯病流行高峰前进行药剂防治,是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关键时期。小麦都进入了抽穗期,小麦抽穗扬花期,是小麦籽粒形成最关键的时期,直接决定了小麦的穗粒数,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促使小麦养根护叶,提高灌浆强度和延长灌浆时间,才能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为初侵染源。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浮屑、浪渣混杂漂浮在水面上,黏附在稻株上进行侵染,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通过接触侵染邻近稻株而在稻丛间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为住,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病源。水稻纹枯病的发病规律: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形式形式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冬,来年气候、环境的条件适宜时形成初染源。水稻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生,拔节期病情发展加快,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乳熟期病情下降。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适宜范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田间小气候相对湿度为80%时,病害受到抑制,71%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气温18-34℃都可发病,以22-28℃最适,因此,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田间菌源量与发病初期轻重有密切关系,历年重病区、老稻区、田间越冬菌核量大时,易导致初期发病较多。水稻栽插密度过大,稻田偏施、迟施氮肥,连续灌深水、连年重茬种植,有利于病害发生。粳稻品种一般较易感病,籼型杂交稻比较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