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腐病病菌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15-28℃,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流行;玉米灌浆成熟阶段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发生严重;高温多雨以及玉米虫害发生偏重的年份,玉米穗腐病发生较重。玉米粒没有晒干,入库时含水量偏高,以及储藏期仓库密封不严,库内温度高,也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穗腐病或发霉。花丝多、苞叶长而厚、穗轴含水量高、籽粒排列紧密、水分散失慢的玉米品种易感病;花丝少、苞叶薄、雌穗顶部籽粒外露、收获前雌穗已成熟下垂,雨水不易淋入的品种抗病性较强;地膜覆盖和适期早播的发病轻。收获储藏:玉米成熟以后在地里长时间不收会增加粒腐病的发生。秋后成熟期多雨会导致玉米的颗粒染病。玉米粒没有晒干。入库时含水量偏高。以及贮藏期仓库密封不严,库内温度升高,也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烂或发霉。引起玉米穗腐病的20多种霉菌会附着在玉米的种子、根茬、茎秆、穗轴等病残体上,在经过冬季以后,第二年,一遇阴雨潮湿的环境条件,病菌的子囊孢子就会很快生长成熟,遇风飞散,飘落在玉米的花丝上,引起病害,特别是进入夏季,多雨潮湿,温度在25℃以上,湿度达80%的条件正适合病菌的生长和流行,穗腐病往往伴随着虫害的发生而同时发生。如果收获后的玉米在入库时没有充分降水风干,含水量偏高的话,再加上贮藏期仓库密封程度不好,仓库内温度过高,这些情况都比较有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烂或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