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茎腐病,又称花生颈腐病,俗称烂脖子病、倒秧病等,是由棉色二孢菌引起的病害。该病主要危害茎、根、子叶和荚果等,发病部位多在与表土层交界的根颈和茎基部。病菌从子叶或幼根侵入植株,在根颈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变黑褐色,引起根基组织腐烂。在潮湿环境下,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即黑色小突起),病部表皮易剥落,纤维组织外露。在干燥环境下,病部表皮凹陷,紧贴茎上,成株期感病后,约10~30天全株枯死,发病部位多在茎基部贴地面,有时也出现主茎和侧枝分期枯死现象。
苗期感病,通常子叶先受害,变黑褐色干腐状,后蔓延到茎基部及地下根颈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逐渐绕茎或根颈扩展变成黑褐色病斑。病斑扩展环绕茎基时,维管束变黑褐色,病株萎蔫,幼苗发病3-4天后即变黄褐色枯死。在土壤潮湿时,病部表皮呈黑色软腐,后期病斑上着生小黑粒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土壤干燥时,病部表皮呈琥珀色透明状,紧贴茎上,内部组织变褐干腐,茎部髓干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