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是由病毒侵染的一种病毒病,主要通过蚜虫传播。玉米整个生育期皆可发病,以幼苗期和抽雄期为害最重。开始发病,玉米植株的心叶基部出现许多椭圆褪绿小病斑,连续排列呈条状。随着病情的蔓延,出现叶脉间的叶肉失绿症状,最后病叶叶尖的边缘发红变脆,干枯易折;感病的玉米植株黄弱矮小,生长缓慢。
矮花叶病源为病毒。毒源来源,一是种子带毒,二是越冬杂草上寄生。毒源主要借助于蚜虫吸食叶片汁液而传播,汁液磨擦和种子也有传毒作用。蚜虫介体,主要是麦二叉蚜、高梁缢管蚜、玉米蚜、桃蚜和菜蚜等,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
病害的流行及程度,取决于品种抗性、毒源及介体发生量,以及气候和栽培条件等。品种抗病力差、毒源和传毒蚜虫量大、苗期冷干少露、幼苗生长较差等都有会加重发病程度。主要传毒蚜虫有:玉米蚜,缢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棉蚜、桃蚜、苜蓿蚜、粟蚜、碗豆蚜等,以麦二叉蚜和缢管蚜占优势。蚜虫一次取食获毒后,可持续传毒4—5天。
随着蚜虫数量的增长及迁飞,该病在田间扩散、蔓延,造成多次侵染,容易造成玉米的大面积受害。病害流行区由于杂草和种子带毒率高,只要有发病环境条件再配合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极易使该病流行起来。气温达到20至25摄氏度时,有利于蚜虫的迁飞与传毒活动,如田间毒源多,蚜虫带毒率高,有利于该病流行;当气温达到26至29摄氏度时,对该病有抑制作用;较长时间的降雨对蚜虫的迁飞,传毒不利。
玉米矮花叶病毒主要在田间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寄主上越冬,作为主要初侵染来源。条件适宜时,蚜虫从越冬寄主植物上获毒,迁飞至玉米上取食传毒,发病后的植物作为毒源中心,随着蚜虫的取食活动将病毒传向全田,并在春、夏玉米和杂草上传播危害,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将病毒传至杂草上越冬。田间病害的分布,靠近蚜源(麦田)的地块发病严重;玉米4-6叶期发生蓟马危害的地块容易大面积感染;土壤贫瘠,玉米生长不良,杂草多地块发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