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炭疽病是由葫芦科刺盘孢等引起的,发生在黄瓜上的一种病害。该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发病时,子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病斑,上生橙黄色点状胶质物,严重时幼苗近地面茎基部变黄褐色,逐渐细缩,导致幼苗折倒。病菌以菌丝体和拟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菌丝体也可潜伏在种皮内越冬。冬季温室也为病原菌越冬提供了重要场所。翌年春季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菌丝体和拟菌核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
病菌生长适温为24℃,8℃以下30℃以上即停止生长。湿度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空气湿度大,易发病。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湿度高,叶面结有大量水珠,黄瓜吐水或叶面结露,病害易流行。气温超过30℃,相对湿度低于60%,病势发展缓慢。此外,连作、氮肥过多、大水漫灌、通风不良、植株衰弱发病重。
病菌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盘,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借助风雨、灌溉水、农事操作等传播,引起再侵染。种子调运可造成远距离传播。田间发病适温在20~27℃,病菌最适生长温度24℃,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叶片有露珠时有利于发病,适宜的温湿度潜育期仅需3天。土壤粘性、排水不良、偏施氮肥、保护地光照不足、通风不及时的瓜地发病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炭疽病多在保护地栽培中发生,发病盛期在5~6月和9~10月。
黄瓜炭疽病日渐趋重,贯穿黄瓜整个生长过程,大棚湿度大以及露地雨季发病较多,已经成为主要病害。主要表现为根部叶鞘坏死,生长期的黄瓜果实腐烂、萎蔫。病发的主要原因是高温高湿、种植地土壤选用不规范(土壤粘性过重、土壤板结、通透性太差)、施肥不科学以及田间管理没处理到位(没有进行田间清理和消毒等工作)和品种选用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