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部发病重,病菌可在果穗上潜伏越冬。翌年带菌种子的传病作用很大,有些染病的种子不能发芽而腐烂在土壤中,引起幼苗发病或枯死。此外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也可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经1~2天潜育萌发侵入。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叶斑或穗腐,进行多次再侵染。发病和流行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水分条件。苗期感病较轻,8月下旬进入雨季,高温高湿则是圆斑病的发病的有利条件。据调查,当田间相对湿度达85%以上时,温度在25℃时,病菌通过风力传播,经5~7d后植株叶片、苞叶就会大量感病,产生大量病斑。而干旱年份则发病较轻。各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根据调查发现,杂交1代种子发病轻于制种田父母,自交系母本发病率高于父本,且主要为害果穗以下部位。带菌种子易发病,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圆斑病传播途径与大小斑病相似。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抱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萌发侵入。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圆斑病菌的侵染循环与玉米小斑菌极为相似。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叶鞘、苞叶、果穗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先在叶片上感病,待果穗抽雄后,再在果穗的苞叶和叶鞘上进行初侵染。初侵染后叶片和苞叶上的病斑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借助风、雨水和人为传播进行再侵染。潜育期1~2d。此病害在苗期发病和成株期都可发生,但大部分则在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始发,灌浆期至乳熟期为盛发期。若种植抗病品种,该病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减产5%以内,但多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则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甚至绝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