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时,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饱囊梗和饱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时,出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植株受害初期,叶片边缘和尖端形成暗绿色病斑,潮湿条件下迅速扩大,呈暗绿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病叶边缘向上卷曲、干枯,叶背有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囊产生白色的霜霉层,有时叶正面也可形成稀疏的霉轮。病害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叶柄和茎部,使叶片下垂、枯死脱落,严重时整株变为焦黑,成湿腐状。块茎受害后,表皮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规则小斑点并逐渐扩大,土壤较干燥时,被侵染的块茎表现为干腐病状,表面微陷,只在表皮层以下呈现不同深度的锈褐色。茎部很少直接受侵染,但病斑可顺叶柄扩展至茎部,潮湿条件下病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