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樱桃褐斑病主要危害叶、果。叶片染病初期在嫩叶上形成具有深色中心的黄色斑,逐渐病斑边缘变厚并呈黑色或红褐色,病斑近圆形、浅黄褐色至灰褐色,边缘紫红色。常多斑愈合,并随着中心生长、干化和皱缩,最终脱落形成孔洞。嫩果染病,表面初现褐色病斑,后扩及全果,致果实收缩,成为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病果多悬挂在树梢上,成为浆果。果实从幼果至成熟期均可发病。一般年份幼果发病较少,近成熟时发病重。幼果发病时,在落花后10天后,初期在果面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茶褐色病斑,不软腐。果实成熟时发病,果面初现褐色小斑点,如条件适宜,病斑迅速蔓延发展,在数天内即可扩至全果,果肉变褐软腐,以后在病斑的表面生出灰褐色粉状物。病果腐烂后有的脱落,有的失水干缩成为僵果,悬挂于树上。新梢和果实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病斑类似,空气湿度大时,病部也产生灰褐色霉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