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细菌主要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或堆肥中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雨水、灌溉水及传病昆虫如黄条跳甲、小菜蛾、菜青虫等传播,从植株根部自然裂口、机械伤口、虫伤口侵入,并进入导管潜伏繁殖,引起初、再次侵染。芹菜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该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0-30℃,最高为40℃,最低为2℃,病原细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和保护地的植株上越冬,借风吹、雨溅、流水、昆虫和夹杂着病残体的肥料传播。在低洼、上黏、高温、多雨的情况下易发病。尤其足先早后涝或受盲椿象为害时发病重。露地栽培遇连续阴天持续降雨时易发病,软化栽培在培土期易发病,暴风雨后易发病,田间管理碰伤植株后易发病。保护地栽培,湿度过大容易发病。生长中后期封垄后遮荫,地面潮湿时发病重。冻害后,重茬地,排水不良易发病。此病在4℃~36℃内均能发生,最适温度为27℃~30℃。病菌脱离寄主单独存在于土壤中只能存活15天左右,且不耐干燥和日光。发病后易受腐败性细菌的侵染,产生臭味。发病后通过昆虫、雨水和灌溉及各种农事操作等传播,病菌从芹菜的伤口处侵入。由于病菌的寄主很广,所以一年四季均可在各种蔬菜上侵染和繁殖,对各季栽培的芹菜均可造成危害。芹菜软腐病的传播和发生与土壤、植株的伤口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有伤口时病菌易于侵入,高温多雨时植株上的伤口更不易愈合,发病加重,容易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