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的发病条件有哪些,大豆灰斑病的发病条件?

发布日期:2022-02-22 16:21

影响发病的因素主要是温湿度条件、品种的抗病性和菌源量。幼苗发病直接与种子带病有关,带病率高则发病重。大豆连作或与前一年大豆地相邻,菌源量大,病害发生也重。灰斑病菌孢子萌发温度是基础,湿度是关键,孢子萌发最低温度为12℃,以21—26℃为最适,超过35℃萌发率明显降低。萌发的最低湿度为65%—75%,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发病初期是7月初,8月下旬至9月初达到高峰,如果7月上旬到8月中旬雨量大,雨天多,相对湿度大,发病就重。

一般早熟大豆品种发病早而重。高温会抑制大豆灰斑病病情发展,高湿则加速病情蔓延。气温15~30℃,有水滴或露水存在,适于病菌侵入。气温25~28℃,持续有2小时结露,病害易流行。大豆重迎茬和不耕翻的地块,发病重。同时大豆种植密度过大,田间杂草多,植株郁蔽,通风透光差,或低洼易涝地块,发病均较重。大豆灰斑病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1~25℃,黑暗条件下有利于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2~28℃,最适温度为24~26℃。只有在高湿条件下,分生孢子才能萌发侵染。气温15℃潜育期16天、20℃13天、25℃8天、28~30℃7天。分生孢子2天后侵染力下降26%,6天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很易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