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病条件?

发布日期:2021-12-28 12:49

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包括收获期、贮藏期和播种时的防病,减少侵染源,加强田间管理。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生与土壤温度、湿度密切相关。大田地温在18–20℃时,环腐病发展迅速,而在超过30℃的高温和干燥条件下,病害停滞,症状出现推迟。地上部染病分为枯斑型和萎蔫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顶部先发病,叶尖、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后,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故称环腐。贮藏期块茎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形成病株。病株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病蔓有时溢出白色菌脓。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病害发展。储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20℃左右储藏比低温1~3℃储藏发病率高。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病害轻重取决于生育期长短,夏播和二季作一般病轻。病薯率因品种抗性不同而异,抗病品种病薯率低。马铃薯带菌的薯块或病薯播后萌发时,种薯内的细菌随养分和水分的流动沿维管束进入新芽,后进入茎、叶和新生薯块,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马铃薯软腐病在适宜温度下发生速度很快,需注意温度控制。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生条件包括:病源基数、气候条件、传播途径和品种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