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引起的、发生在番茄的病害,主要危害花、果实、叶片和茎。该病发生时间早、持续时期长,造成的损失极大,在一些地区已列为番茄三大病害之首。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甚至高达50%左右。该病不仅在植株生长期间严重发生,而且在采后的储藏、运输过程中还可继续造成严重为害。冬春季节保护地内低温、高湿,内外气候条件变化较大,往往发病严重。
病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形式在病株残体里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人。花期是侵染高峰期,尤其在穗果膨大期浇水后,病果剧增,是烂果高峰期。冬春低温季节或于寒流期间棚室内发生较严重。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通风不良,都会加快此病的扩展。
番茄灰霉病最适发病适期为始花至坐果期,一般第一、第二穗果发病率高。在日光温室早春茬栽培的番茄其发病流行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3月初至4月上旬为叶部灰霉病始发期,该时期病情平稳发展;4月上旬至4月下旬为叶部灰霉病上升期,此时病害发展迅速;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该病发生高峰期。番茄定植后20~25天(3月中下旬)第一层果开始发病,之后病果迅速上升,4月中旬为盛发期,以后随温度的上升温室放风量增大,病情开始下降。第二层果在4月上旬发生,之后病果率迅速上升,4月下旬至5月初达到高峰期。每三层果在第二层果发病后15天左右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5月初达到高峰期。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应采取变温管理的生态防治、抑制病菌滋生为主,及时清除病残体,结合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