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防治一是穴施内吸颗粒杀虫剂,用70%灭蚜松可湿性粉剂,在播种时穴施于种薯周围,每667平方米(1亩)用90克,控蚜残效期可到60天;或用3%乙拌磷颗粒剂,每667平方米(1亩)用2-2.7千克,控蚜残效期可达70天,并可结合防治晚疫病;二是喷雾杀蚜,采用0.1%灭蚜松、0.05%-0.1%乐果、0.2%敌百虫或10%吡虫啉(蚜虱净)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1亩)用1-1.5千克对水喷雾,或用杀灭菊酯3000-4000倍液喷雾。一般在出齐苗后进行第一次喷药,以后每隔10-20天,根据蚜虫数量喷药一次。
选择冷凉的地区生产种薯,桃蚜取食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3℃。传播病毒功效最高的温度为25℃。在冷凉的条件下,繁殖速度缓慢。15℃以下桃蚜起飞能力大大降低。利用栽培方法避蚜,可以采取早春播(早春利用阳畦或塑料大棚)、在蚜虫发生高峰即将到来时提前灭秧、秋播等方式避开蚜虫为害。特别是繁殖种薯。此外,可采取避蚜作物与马铃薯间作或套作。
化学防治传播病毒的蚜虫主要为有翅桃蚜,化学防治对此类蚜虫应重点防治。此外,无翅蚜由于其爬迁距离不足2米,化学防治可用10%吡虫啉乳油4000〜6000倍液,或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6000倍液喷雾。为防止蚜虫产生抗药性,上述各种药剂可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