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从定植后开始表现症状,坐果后症状更加明显。发病初期,叶脉间、叶尖或叶缘褪绿、变黄,逐渐发展至整片叶变黄或出现黄化斑驳。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存活期可达6~8年。也可通过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一般由根部伤口或直接侵入根内,经维管束蔓延到地上部茎、枝、叶、果实等部位,引起植株发病。主要靠风、雨、灌溉水、耕作等传播。
发病条件中,温度是关键因素。气温在20~25度时有利于发病。从定植到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5度的日数越多,发病越早越重。气温超过28度时,病害受到抑制。重茬或连作栽培,土壤含菌量多,发病加重。黄萎病通常在定植后开始发病,若定植时温度较低,会加重病情。坐瓜后发病最为严重,病害从下往上发展,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叶片中午萎蔫,早晚可恢复;后期颜色加深,严重时全株叶片萎蔫掉落,仅剩茎秆,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夏秋季是杂草生长旺季,需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培土,封行前中耕2-3次,达到消灭杂草、延长保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