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的流行规律?

发布日期:2021-04-22 03:10

北方夏玉米栽培区若6月中旬至7月上旬降雨多,湿度高,发病增多。玉米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玉蜀黍节壶菌,属鞭毛菌亚门。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借风雨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嫩组织。玉米生长中后期阴雨天气多,特别是在高湿高温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生;低洼地、连作地发病重。在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时,有利于发病。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中国南方发病较重,北方夏玉米栽培区若6月中旬至7月上旬降雨多,湿度高,发病增多。实行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后,田间地面散布较多病残体,侵染菌源增多,发病趋重。植株密度髙的田块,地力贫瘠、施肥不足、植株生长不良的田块,发病都较重。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