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或菌核在土壤内越冬,通过气流、浇水或农事活动传播。温度0~35℃,相对湿度80%以上均可发病,以温度0~25℃、湿度90%以上,或植株表面有积水适宜发病。空气湿度高,或浇水后逢雨天或地势低洼积水等,特别有利此病的发生与发展。平畦种植或卧栽盖膜种植病害严重;高垄、地膜栽培病害轻。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菌一般在受害植物组织中越冬,在气温18~25℃高温条件下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连续阴雨或多雾天气促进病害流行,在阴天及雨后次日早晨飞散最多,晴天最少。土壤中越冬或残存的病菌从茎基部侵入,病菌从因农事操作、机械损伤引起的伤口侵入,底部叶片受肥害后从叶边缘感染病菌,茎部伤口或病果病叶附着于茎部容易侵染,灰霉病病菌从残留花瓣、未脱落的柱头处侵染,枯死的花瓣、叶片黏于果面,致使病菌从果面侵入。草莓灰霉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连续阴天或下雨天,湿度大、透光性差等。以菌丝或菌核在病残体和病株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病菌以花器侵染为主,可直接侵入,也可从伤口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