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锈病是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会影响叶柄和豆荚。初期症状为叶片上出现褪绿小斑点,后逐渐转为黄褐色隆起,形成夏孢子堆,周围常有黄色晕圈。随着病害发展,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叶面上会形成黑色冬孢子堆,导致叶片变形、早落。
该病由担子菌亚门、单胞锈菌属的真菌引起。在北方地区,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产生担子和担孢子,随气流传播感染。南方地区,夏孢子可周年产生,成为主要侵染源。高温高湿环境(如寄主表面结露、水滴)是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先决条件,适宜温度为15-24℃,范围在10-30℃之间。因此,雨季病害容易流行,种植密度过大、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病害较重。
防治建议如下:1.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2. 合理密植,避免连作;3. 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4. 清洁田园,减少病残体;5.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如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粉锈宁等,每隔7-10天喷一次,共2-3次,药剂要轮换使用;6. 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7. 冬季可采用烟熏、土壤消毒等方法处理保护地环境;8.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综上所述,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豆角锈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豆角的高产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