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1-03-04 10:59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在华东、华中、华南稻区发生;一般在沿海、沿湖、丘陵和低洼易涝地区发生较为频繁,籼稻发病重于粳、糯稻,双季晚稻重于双季早稻,单季中稻重于单季晚稻。多发生在孕穗抽穗阶段,如提前发病,可使抽穗延迟,穗形变小,粒数减少。孕穗后发病,粒重减轻,不实率增加。病株结实差,青粒多,米质松脆,出米率低,发芽率也低。如在分蘖期出现雕萎型白叶枯,造成稻株大量枯死,损失更大。

枯萎病干旱,或者前期施肥不到位。

水稻白叶枯病的慢性型、急性型、萎调型。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规律: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串灌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中稻发病重于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易感病。

一般是高温高湿暴发白叶枯病。

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为稻黄单胞杆菌。该病在高温高湿、雨多露重、暴风雨的气象条件下发生重;长期深灌、串灌、偏施氮肥使植株贪青过嫩也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

病原与发生规律:水稻白叶病属细菌病害。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和稻桩上越冬,重病田稻桩附近土壤中的细菌也可越年传病。播种病谷,病菌可通过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病稻草和稻桩上的病菌,遇到雨水就渗入水流中,秧苗接触带菌水,病菌从水孔、伤口侵入稻体。用病稻草催芽,覆盖秧苗、扎秧把等有利病害传播。早、中稻秧田期由于温度低,菌量较少。

病菌在病稻草、病谷和病稻茬,以及病杂草上越冬。第二年春耕播种时,这些病接触到水,放出大量的细菌,随水流扩散传播。带菌秧苗移栽后,在分蘖末期稻株抗病能力下降时,形成发病中心。借助灌溉水和风雨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蔓延。气温在26℃~30℃,相对湿度90%,多雨、少日照,风速大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氮肥、长期漫灌、串灌,容易发病并且严重。

水稻的白叶枯病的发病规律在暴风雨过后,经气流在伤口入侵。

水稻白叶枯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

(以上为本站整理农技人员经验所得,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