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对农药的要求与选择
传统农药喷洒方式包括人工背负式喷雾及机械喷雾,通常用水量为15~30L/667m2,无人机的用水量为500~1,000mL/667m2,大约是传统施药用水量的1/30。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过大时,会对靶标作物产生不良影响,需使用低剂量高效农药。
农药生产商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植保无人机可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防治效果有所增强。采用植保无人机喷施方式后,氟啶虫胺腈农药使用量相比传统方式减少了至少6.7g/667m2,吡虫啉使用量为2~4g/667m2,噻虫嗪使用量仅为4~6g/667m2。通过改善农药制剂,能有效减少单位面积使用量,提升农药使用效率。
农药自身毒性会影响环境及人畜安全,判断指标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及残留毒性4类。急性毒性是判断农药毒性强弱的重要标志,通常采用致死中量表示。我国农药毒性包括5个标准,分别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
我国农药相关规定中指出,不应使用禁用农药,剧毒及高毒农药不能用于蔬菜、水果、茶叶、菌类、中药药材及水生植物的虫害防治。植保无人机使用具有雾滴小、飞行高度适中、对农药毒性要求高的特点,应严格按照要求选择,不应使用不符合毒性要求的农药。
农药安全间隔期指的是最后一次施药到收获的时间,一般是在喷施农药后直到降低到最大允许残留量所需时间。不同农药物理与化学性质存在差异,安全间隔期也不同,同一种农药由于剂型不同,安全间隔期也存在差异。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浓度是常规喷洒的30倍以上,残留要求较高,安全间隔期应相应延长,高残留及分解性较差农药不适合用于植保无人机。
农药原药需添加溶剂、载体和各种助剂等,经过加工成制剂。我国农药剂型包括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水剂、悬浮剂、可溶粉剂、烟剂、水分散粒剂等。传统制剂用水量较大,稀释后仍存在一些较大颗粒,易堵塞喷头,不适合植保无人机作业。发达国家飞防专用剂型——超低容量液剂,具有雾滴细、药液覆盖率高及渗透性强优势,浓度较高,喷雾量较低,用水量为60~330mL/667m2,能节省水量,不容易挥发,药效更好。这类剂型农药数量较多,包括乳油、悬浮剂及水分散粒剂。
植保无人机使用农药包括固态和液态两种,固态农药可使用天平量取,液体农药可使用带有刻度量具或注射器称量。使用二次稀释法,先在小容器中将少量水倒入,将称取农药制剂缓慢加入水中搅拌稀释成母液,再加入配药罐中完成搅拌。无人机要求控制水温在20~25℃范围内,避免使用河水、深井水及污水进行配制。深井水需静置6~12h,取上清液进行配制。
在作物种植中,会产生多种病虫害同时发生,使用无人机喷施可解决各类问题。混配农药是常见方式,需根据相应原理及原则进行操作。混配是植保技术要求较高方式,需分析不同农药,明确配药必要性。例如,多菌灵与甲基硫菌灵、嘧菌酯与吡唑醚菌酯等具有交互抗性,难以达到有效作用,还会使抗药性增强,不能混配。使用不同种类农药混配,能起到更好效果,提升作用效率,使农药使用更加便捷,加强防治效果。
现场混配需按照相应原则操作:农药混配不超过3种;酸性农药与碱性农药不能混配;微生物农药与具有抑制作用杀菌剂不能混配;同一类农药混配用量应适量减少;不同作用农药混配保持原量;没有配制过农药需预先小剂量试验;混配后农药需及时使用,不应长期放置。现场混配顺序为微肥、大量元素叶面肥、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水剂、乳油。混配时使用不同容器稀释,之后分别加入药罐中,不应在同一容器中混配农药。
植保无人机使用效果能为多领域病虫害防治提供相应支持,应用中需结合农药特点进行选择,考虑药效性、毒性及安全间隔期等方面要求,明确不同剂型农药使用要求,按照配制要求进行操作,保证农药使用效果,为病虫害防治提供良好保障,提升农药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