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枯萎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在中国南方尤其普遍,可能造成豆角减产10%至20%,极端情况下损失可超过50%。病害最终导致植株枯死。春豆角在苗期或许感染,但由于温度较低,一般不见症状。到开花结荚时,由于高温多雨,发病率急剧上升。秋豆角多在苗期发病。
病害初期,豆角植株的下部叶片边缘出现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叶片随后变黄枯死,并逐渐影响上部叶片,最终整株萎蔫死亡。病株的根颈处皮层常开裂,维管束组织变褐,严重时甚至外部变黑褐色,根部腐烂。在湿度大的情况下,病部表面会出现粉红色霉层。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通过土壤传播,能在土壤中存活多年。连作地不仅增加了病原体的数量,也提高了其致病力。病原通过根部伤口侵入,破坏维管束组织,阻塞导管,影响水分上升,并分泌毒素,引起植株萎蔫死亡。
预防措施包括轮作至少三年、在酸性土壤中增施石灰、选择耐病品种、种子消毒和采用高垄栽培。在田间出现病株时,可使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物灌根或拌药土处理,每7至10天灌一次,连续2至3次。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