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整地机械的应用及发展研究

发布日期:2019-04-13 17:27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机大国。随着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和农机产业结构不断深化改革,小型农机已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合理有效地增加各种功能的工作部件和装置,形成多功能整地机械,越来越成为研究方向。

多功能整地机具有整机结构紧凑、功能齐全、机动性好、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成为广大用户的首选。一次下地能够完成多项作业,减少机具下地次数,避免土壤压实和破坏土壤结构,利于土壤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降低能耗、节约人工和燃油费用,从而降低作业成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例如黑龙江农机院研发的多功能整地机,一次进地能完成旋耕碎土、定量施肥、起垄成型等功能,应用范围广泛,经过一次作业后的地块即可达到待播状态,降低土壤耕种成本,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对土壤的压实和破坏,利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国外耕整地机械发展较早,产品已发展到多样化、专业化、系列化阶段。例如意大利HORTECH公司,以生产各种大型整地、蔬菜移栽、蔬菜收获设备为主,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针对不同动力机械有不同的配置,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国外耕整地机械向大型、高效、高速方向发展。例如德国LEMKEN公司、意大利STRUM公司,都是专业生产大型耕整地机械的企业。其中LEMKEN公司Karat深松联合作业整地机,作业深度可达到35cm,配备平土器和镇压辊,即可达到深松作业目的。另一种配置是装配翼型铲,工作深度可达到25cm,能有效将秸秆和土壤进行混合,作业速度可达10km/h,适合我国北方、西北等地的保护性耕作要求高的大地块农田作业。

国外耕整地机械向节能减排、联合作业方向发展。近年来,各大农机企业推出的农机具都兼顾了松土、碎土、起垄、成型、开沟、播种、镇压、施肥、喷药等多种作业中的几项结合在一台机组中,一次进地即可完成多项作业,减少进地次数即可节省燃油费、人工费等,还可以减少土壤碾压次数,保护土壤结构不被破坏。

国外耕整地机械向机、电、液、仪等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材料、电子、通讯等方面的发展,电子技术、液压与自动控制的有效结合,在整地机械上得到了大量应用。例如欧洲的一些整地机械,使用的电子控制装置控制油缸,由油缸来调整圆盘耙的偏转角度。圆盘耙的角度调节型式一般有丝杠式、齿板式、液压式、插销式,其中液压式主要应用在重型圆盘耙上。根据各地土壤条件的不同,通过传感器传输到控制电脑上,由控制电脑调整油缸的长度来改变圆盘耙的偏转角,大大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

我国耕整地机械区域性特点明显。我国幅员辽阔,种植情况多种多样,导致了耕整地机械也是种类繁多,大、中、小型并存,以中小型居多,品牌繁杂,做工粗糙,多为地方性产品,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低廉的价格取得市场。多为30~40马力拖拉机配套,广泛应用于水田、山区及北方广大的农村地区。黑龙江省已经制定出适合本身的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的检查标准,要求耕整地机械具有灭茬、旋耕、起垄、镇压等功能,一次作业即可达到待播状态。

我国耕整地机械中低端产品为市场主流。近两年,国内农机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在联合整地方面发展较快,已经有几十款以旋耕机为主体的播种机进入市场,此类机器(例如玉米旋耕播种机,油菜旋耕播种机)一般可以完成旋耕、碎土、播种、施肥等项目中的两项或几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每年市场销售2万台左右,极大地推动了联合整地机械的发展。

我国耕整地机械存在技术差距。我国的耕整地机械产品中的控制机构主要采用机械或半自动化的方式来进行调整、操控,和国外公司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综合使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有效结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另外,从原材料的选择来看,我国农机主要使用的钢铁为主要原料,其他特种原料的选择比较缺乏,缺少特种合金、复合材料等方面的选择和应用。另外,在加工工艺方面,多采用传统的加工工艺,传统的机加设备,进行加工,虽然近年来,激光切割、数字化设计、工业机器人等,多有应用,但是相比于国外的先进的农机企业,这些领域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耕整地机械存在思想意识上的差距。我国的耕整地机械目前是百家争鸣,尤其以小作坊式的加工生产厂为主,粗制滥造现象严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减少一些必要工艺和措施,导致产品质量差、价格低,形成一种恶性竞争,导致用户购买使用后出现问题,严重耽误作业时间,给用户造成严重损失,造成信誉度降低,出现大量产品积压问题。现在随着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也正发生着变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逐渐改变产品的质量。

发展对策:随着党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实施,我国耕整地机械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各科研单位及相关的企业一定要把握好机遇,才能在市场发展中取得优势,推动发展,实现目标。

要进行科技创新。只有进行科技创新才能提高耕作机械的整体水平。要想加快科技创新,既要引进和吸收国外最新农业技术和科技成果,对其研究透彻,还要对其进行改进,使其能够适应我国的种植环境。

科研人员一定要深入生产一线。科研人员不光要熟悉农机还要了解农艺,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种植模式、种植种类都有不同,应加强农机使用、农业耕作制度和耕作方式的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详实的数据,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农机农艺的结合。

提高相关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科研人员一定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用更加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来设计、研究整地机械,才能生产出深受广大用户欢迎的农机产品。

经济作物,更要进行精耕细作。针对经济作物,尤其是蔬菜等小粒种子在播种前对整地的要求更高,更要进行精耕细作。耕整地机械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旋耕、碎土以及成畦(垄)等多项联合作业,减少机车多次进地对土壤的压实和气体的排放。通过联合作业把土壤旋耕,形成有利于播种的土壤层,然后用碎土装置把表面土壤细碎,形成细碎的种床层,为蔬菜实现单粒精播创造条件。

走出去,请进来。我们不仅要善于自己创造,更要走出去与有经验的同行、农艺专家和业界相互交流、沟通、学习,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派人员到国外学习深造,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把我国的农机事业向前推进。同时,把经验丰富、有创造力的国内外精英请进来,一方面利用他们的技术、能力来促进国内农机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国内的优秀人才加快农机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