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壳体类零件损伤原因与预防措施

发布日期:2019-04-12 23:29

拖拉机上壳体类零件有很多,如机体、油底壳、变速箱壳体、后桥壳体、蓄电池壳体等。这些零件都属于基础性零件,如果使用、保养、装拆不当,会引起壳体的变形、破裂、座孔的磨损等,影响固定在壳体上其它零件的正确位置,破坏密封性、定位的精确性,导致机器故障发生。

外力作用不当会引起壳体变形,如缸盖、机体、油底壳、变速箱壳体等。缸盖或机体产生翘曲变形,会造成缸盖与机体接合面处密封不严,发动机工作中冲缸垫,使发动机漏气、漏水、漏油;油底壳变形后漏机油等。壳体零件大都是基础件,上面有一些安装座孔,如汽缸体上的主轴承座孔、汽缸孔。壳体零件变形后,会造成这些座孔中心线形位公差的改变,如汽缸孔中心线不能垂直于曲轴座孔中心线,发动机工作时会发生活塞偏缸,导致活塞和缸套发生不正常磨损;机体变形还会造成曲轴座孔中心线的不同轴,导致曲轴工作中发生异常磨损和异响,加大柴油机的振动;缸套定位台肩接合面翘曲变形,这将导致汽缸套安装后台肩下面与机体定位台阶接合面贴合不良,缸套可能发生歪斜、变形等。

上紧壳体螺栓时,螺栓拧紧顺序不对,各螺钉拧紧力矩不一致,所用力矩过大,螺栓拧的过紧,都会造成被连接壳体的变形。壳体在过热的情况下,突然加入冷却水等方式的急速降温,急剧的热胀冷缩作用易使汽缸体变形。零件修理装配中的野蛮操作,乱打硬敲强行拆装,会造成壳体类零件的变形。机器工作中动平衡性差、振动过大,如曲轴动平衡失调、曲柄连杆机构工作中过大的惯性力,会引起汽缸壁和主轴承座孔承受的动载荷增大,造成汽缸体变形。一些机械事故的发生也会引起壳体零件的变形,如柴油机的烧瓦抱轴等事故,造成机体因受力过大而变形。

避免拖拉机长期超速超载运行,以免柴油机过热,在遇到负荷过大时,要降低挡位,使柴油机负荷降低至正常范围。正确拆装机器,拆装汽缸盖、飞轮壳、油底壳、主轴承盖等零件,要按规定力矩上紧螺栓,拆卸时要从四周向中心成交叉地分2一3次逐渐松开螺栓,上紧时应从中间向四周成交叉地分3-4次逐步拧紧至规定力矩。拖拉机修理后,要做好各总成件的动平衡实验,避免拖拉机工作时振动过大。

裂纹是发动机机体、缸盖等壳体类零件除变形外的主要损伤。蓄电池壳体外部有裂纹,表现为:电解液漏出,电解液液面迅速降低,内部间壁有细微裂缝,两单格电池相通、电压下降。轻微的破裂会给壳体的密封性能、支承强度、发动机使用的可靠性造成严重影响,严重者因壳体破裂而导致发动机报废。

在发动车辆前,必须加足冷却液,避免缺水启动。不得在机体温度过高时加冷水,以免缸体炸裂。冬天室外低温停车注意放水,以防缸体冻裂。车辆运行必须保持常规温度,不可缺少冷却水,以免发动机温度过冷或过热。启动前应检查机油油面,必须达到机油尺上规定的刻度;机油短缺或变质应予添加或更换。发动机维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不应有的人为损坏。蓄电池在使用中要保持注液盖上的气孔畅通、连接线必须牢固,接触良好,并将蓄电池固定紧,损坏的容器或盖子进行更换。

壳体磨损主要是指壳体上座孔的事故性磨损。轴承座孔磨损后,配合间隙增大,轴套(轴承)走外圆,发出异常响声或堵塞润滑油孔,易引起烧瓦、粘结事故。严重影响零件的定位精确性、联接的可靠性和壳体与其它零件的相对位置。自然磨损或多次拆装后轴套与座孔损伤,产生蠕动,工作中发生转动和振动,造成转动磨损或振动磨损。装配紧度不够。轴承烧结或卡死于轴颈上,而将座孔磨损。轴承内外圈损坏,而导致壳体座孔、支承面严重损伤。发生烧瓦抱轴事故,轴瓦随曲轴旋转,造成与座孔摩擦而磨损。

维修时,可凭手感觉察轴套与轴孔配合的松旷程度;转动轴,可观察到轴套(轴承)走外圆;观察轴孔表面是否呈现斑花,是否有环沟磨损,发现问题要及时维修。当主轴承座孔的锥度、椭圆度或不同心度超限时,必须用膛削座孔的方法进行修理。零件装配时,要严格按照工艺规范要求去做,保证装配间隙符合要求,保证组件润滑正常。拖拉机工作时注意对润滑系统的保养,定期检测润滑油质量和数量,保证柴油机润滑正常,以免发生烧瓦抱轴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