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大通农机推广

发布日期:2019-04-10 00:53

近年来,大通县农机推广工作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省市相关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农机人的不懈努力,以及广大农户和农机操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农机化事业稳步发展。我县先后实施了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等项目,并与农艺部门紧密合作,推进了油菜、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县农机化工作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现就我县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情况作简要总结。

立足农机,夯实基础

为使农机化工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县从以下几个方面夯实农业机械化基础工作:

1.以农机购置补贴为动力,扩大农机储备,提高农机配套比。自2006年成为青海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县以来,我县累计获得国家补贴资金758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1.6亿元,新购置农机具近1.4万台(套),受益农户达1.3万户。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3万千瓦,农机配套比基本达到1:1。

2.加强常规农机化工作,提升综合机械化水平。2015年,我县完成机械化耕整地40万亩,其中机械化深松整地8万亩。

3.通过项目实施,强化培训宣传,推广新技术、新机具。保护性耕作项目是我县重点实施的农机化项目之一,经过多年推广,该项技术已在我县部分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示范效应,农户购买机具的数量逐年增加,免耕播种技术的应用面积逐步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内容是留茬覆盖技术和免耕播种技术,我们通过培训、宣传和示范,推动这项技术被更多农户接受和广泛应用。

我县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作为长期发展战略,通过建立示范区和滚动发展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实施保护性耕作,逐步建立长效机制。自2006年至2015年,我县累计完成示范区建设面积33.75万亩,培训农户2.3万人,技术人员600人,操作手1410人,开展技术指导300次以上。

4.加大机具购置引导力度,推动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2015年,通过购机补贴政策带动和技术推广,我县适宜油菜生产的机具数量显著增长,尤其是粮油类收获机械新增112台,机械化收获面积达19.54万亩,大幅提升了油菜收获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为此,我站举办了两期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班和一期收获机操作手培训班,并召开了油菜播种技术演示现场会。

5.依托种植大户和合作社,推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15年,我县在马铃薯生产环节中与农技推广、种子部门紧密合作,在集中连片区域依托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开展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从耕翻、播种到收获全部采用机械化生产。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9.8万亩中,机械化种植面积达3.3万亩,机收面积达4.02万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56%。

6.扎实开展深松整地技术项目。2015年,我县承担了8万亩的深松整地任务,组织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投入大中型拖拉机46台、配套深松整地机具46台,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进行田间作业,并会同农牧、财政人员验收后给予作业补助。

7.通过政策扶持,不断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我县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2家,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为934万元,总资产达3070万元,其中农业机械原值为1879万元。合作社服务区域从本县扩展到了海西、海东、果洛、玉树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2014年服务农户达12731余户,农机作业面积达13.64万亩,总收入725.9万元。

努力奋进,开拓进取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农业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机推广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创新思路,加快推广步伐,科学规划,推动农机化事业全面发展。

1.落实农机化发展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充分利用中央和青海省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扶持政策,合理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广使用先进、适用、高效的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促进农机总动力及配套机具大幅增加,提升农机整体装备水平。

2.围绕地方优势产业,推广先进农机化技术。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残膜回收、全程机械化耕作、优质牧草机械化收获与加工等技术,促进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农机化项目,依托项目推动全县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

3.加快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提升服务能力。对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规模化经营,通过购机、建设、作业补贴等方式扶持,逐步壮大合作社实力。目前,80%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跨区作业,35%的合作社开展了多种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对新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高起点、高要求,推动其形成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多样化的服务能力。

总之,加快农机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机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必将攻坚克难,并肩作战,奋力开创新局面,全面迈向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