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改变着农业发展格局。农业作为低附加值产业,对于家庭承包制经营的农民,依靠农业生产收入,难以实现大型农业机械化生产,从而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因此,开发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性能稳定、功能齐全、价格低廉且适用于经济作物的小型农业机具具有实际价值。
我国农村现行土地承包制度下,土地分散不集中、农产品种植品种多样化、田间行距不一等问题,导致机械化作业效率低,大型农业机械无法作业,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农民实际收入,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农业机具的推广与应用。由于当代农民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大型农业机械操作培训,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且中大型农业机具前期投入较大,部分大型农机具生产成本较高,某些作业环节不合理,故障频繁发生,维修不方便,对于部分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农民来说,普遍不适用,导致大型机械化在农村普及程度很低。部分地区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恶劣,土地稀缺和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力极其低下,部分地区交通不发达,存在农产品滞销浪费,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平衡,现代化农业进程发展缓慢。
国家政策支持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党中央对支农惠农的政策广泛开展并不断深入,国家在三农问题的资金投入上稳步提高。近年来,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实施、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以及农机具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重大举措,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意义重大。
农村人口结构适合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农村人口正向城市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加之农村劳动力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农村普遍存在的季节性劳动力不足问题,当前农民农机化意识不断提高,充分利用科技和机械化的观念正在不断深化,在稳步推进城乡差异结构化调整的同时,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就是适时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但能加快城市经济建设,还有效地解决农业发展问题。
农村经济状况适合小型农机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惠民政策深入开展,农民实际收入不断提高,大部分农业支出得到合理减免和补贴。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户不愿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资产,而适合于小规模的农机作业且操作方便、性能稳定、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用途广泛的小型农机普遍受到农民的青睐。
农机补贴政策实施,加快小型农机具的推广。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中央财政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益,加快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加大力度实施农业机具补贴,由于小型农机具资金投入少,收益成效好,作业需求大,农机生产企业对小型农机具的开发力度将逐步提高,快速且适时地向市场供应满足农户需求的农业机械产品,从而推动我国机械化水平稳步前进,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发挥作用。
小型农机具有助于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小型经济作物农机具在辅助农业生产中优势明显,具有整合农业生产机械、充分开发农业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还能响应国家政策支持、突破单一行政区域的制约,在多区域之间发挥着聚合作用。小型农机具有助于提升农机管理水平。小型经济作物农机具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经济性高,有助于农业安全生产、技术推广、技能培训、资源共享和售后维修维护等工作开展和农业产业管理,在国家、企业和农民之间发挥着纽带作用。小型农机具有助于农民增收增产。小型经济作物农机具不需过多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机具操作简单,地域适应性强,工作效率高,有助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产量,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向选择和共赢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农业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农学农艺技术需要进一步丰富,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需要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需要进一步转变。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民摆脱繁重低效率的传统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开发应用于经济作物的小型农机具有助于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