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一些零件因磨损、变形、破损、断裂、腐蚀或其他损伤而改变零件原有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从而破坏了零件间的配合特性和工作能力,使部件、总成甚至整机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零件修复的任务是恢复有修复价值的损伤零件的尺寸、几何形状和力学性能,目的在于在经济合理及有效的原则下恢复零件的配合性质和工作能力。
对失效的机械零件进行修复相对于更换新件有显著优点:不仅能节约材料,减少加工及拆装、调整、运输等费用,降低维修成本,还能减少新备件的消耗量,避免等待配件,缩短停修时间。此外,修复旧件无需高精度、大型、关键设备,易于组织生产,利用新技术修复旧件还可提高零件的某些性能。
农业机械零件修复可采取三种基本方法:恢复尺寸的修复技术、按修理尺寸修复技术和特别修复技术。恢复尺寸的修复技术包括焊接和堆焊、热喷涂、电镀、化学镀、电火花覆盖和熔铸金属层等;按修理尺寸修复技术包括机械加工、钳工、附加零件法、局部更换法、换位法等;特别修复技术包括校正变形、表面强化、密封堵漏、粘接与胶补、压力加工等。
在生产中常用的修理技术应本着以修为主,以换为辅的原则,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大力推广和采用行之有效的先进修复技术。机械零件损坏后,其修复方法较多,除了机械加工(如车、镗、刨、磨、铣等工艺)基本方法外,还可以有多种工艺方案,如焊修、补修、喷涂、镀覆、铆接、镶套、选配、修改、校正、胀大、压缩、粘接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修复技术不断提高,新科技已广泛地应用到机械零件修复工艺中。但在具体零件的修复中,应分析零件的结构特点、使用要求、工作环境等因素,根据不同修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技术和经济分析来确定较合理且经济的修复工艺。
我国农机总动力资产超过400亿元,可修复零件达数十亿元。这一资源永远不枯竭,只要做好工作,一个以节能节资为特征的农机旧件修复行业将会成长壮大,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