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模式

发布日期:2019-04-07 02:48

一、玉米一年一作

1.作物收获:9月下旬玉米蜡黄时及时收获,采用人工摘穗或玉米联合收割机。

2.秸秆粉碎:9月下旬~10月下旬,大中型拖拉机配带秸秆还田机作业,秸秆切碎长度约8厘米。

3.机械深松:每3年进行1次深松,深度35厘米以上,增加土壤空隙,改善理化性状。

4.地表处理:旋耕机进行表土处理,使秸秆与表土混合,旋耕深度8厘米左右。

5.免少耕施肥播种:4月中下旬,少免耕播种机作业,地表秸秆覆盖率30%以上。

6.杂草控制:播后苗前喷洒除草剂乙莠水悬浮乳剂。

7.田间管理:5月中旬检查出苗率、补种,6月中旬后除草、追肥。

二、小麦大豆一年两作

1.播种小麦:旋耕深度10~12厘米,播种深度4~5厘米,播深合格率≥80%。

2.小麦田间管理:11月10日~次年5月15日,视草情使用除草剂和生物素。

3.机收小麦:6月底机收,留茬高度20~25厘米。

4.秸秆处理:人工撒匀小麦秸秆,优化播种条件。

5.播种大豆:浅旋带播种,秸秆覆盖率35%,播种深度2~3厘米。

6.大豆田间管理:7月中旬检查出苗率、除草、防治病虫害。

7.收获大豆:9月底收获,机收留茬高度不大于5厘米,总损失率不大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