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插秧要把握四个关键环节

发布日期:2019-03-13 07:53

水稻是我州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平均单产528.57公斤,总产量为5.20亿公斤,占全州粮食产量的37.37%。水稻生产在我州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理州常年种植水稻有100万亩,九十年代初一直推广着水稻旱育稀植、人工农艺栽培水稻采用宽窄等技术,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推动了全州水稻单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但全州水稻栽培一直停留在人工播种、人工插秧的原始水平,费工费力,与现在人工种植水稻高成本极不相适应。示范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及技术育苗配套作业,减少人力及资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迫在眉睫。

一、选择好插秧机作业田块

选择稻田面积相对较大、规整、地势平坦的田块,并围绕利于插秧机操作,进行相应好精细整理的田块。

二、做好塑料软盘技术育秧措施

水稻插秧机要顺利进行插秧,必须要采取相配套的软盘育秧技术。机插秧秧苗要求,个体健壮,每盘秧苗高矮整齐一致,盘上单株形体分布均匀,整体均衡,根系盘结紧密,软盘土层薄厚一致(2.5―3厘米为宜),应根系盘结紧密,形成秧苗带,苗从软盘起苗苗不散,插秧盘不断。我州属高原区域,气温相对低点,一般苗龄为25―30天,3―4片叶,秧苗高18―20厘米。

1、每亩稻田需准备秧床面积3.6平方米,苗床宽1.4米,秧沟宽0.3米,深15~20厘米,秧池外围埂面高出秧池15~20厘米,苗床长度随定,开好平水缺,板面应达到“实、平、光、直”要求。秧苗田、大田比例宜为1:80~1:100。苗床应选择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肥沃、运秧方便的地块作秧床。床内每平方米施10公斤发酵农家肥,刮平踩实,撒一层草木灰或稻壳。

2、床土用量每亩大田准备100公斤细土培肥后作床土,营养土内兑入适量调酸剂和0.5公斤复合肥面。25公斤未培肥细土做盖籽土。

3、按软盘规格做好框架,造墒后摆盘,盘内铺营养土1.5厘米厚,刮平,喷透水。

三、选育好种子

1、品种选择及用种量

应根据不同茬口、品种特性及安全齐穗期,选择适合当地机械化栽插的优质、高产、稳产的大穗型品种。一般粳稻品种,软盘育秧每亩大田应备精选种子粳稻3.5~4公斤,杂交稻、籼稻1.5~1.7公斤。

2、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3~4天进行药剂浸种,浸种方法:用25%咪鲜胺2000倍液浸种48~72小时。种子在吸足水分后进行催芽。催芽的要求是“快、齐、匀、壮”。种子高温破胸时,种堆温度以不超过38℃为宜,且内外温度一致,必要时要进行翻拌,使稻种间受热均匀。破胸后即将温度降到25~30℃进行适温催芽,催芽标准为:破胸露白率达90%。催芽后置阴凉处,摊晾炼芽4~6小时以备播种。

3、精量播种

一般常规粳稻每盘播湿种子播破胸种子120~150克、杂交水稻80~100克。必须有较高的密度,确保不漏插,基本达到每平方厘米有种子3粒左右播种要求准确、均匀、不重不漏。

4、撒土盖膜

种子播后,覆土厚度以盖没芽谷为宜,约为0.3~0.5厘米。覆土后,在床面上等距离平放桔秆或细竹竿作为支撑物,平盖地膜。

5、播种后用木抹子压种,确保出苗整齐一致,盖土0.5―1厘米厚,喷透水后喷除草剂灭草。

6、达拱架覆膜及出苗期温度、水分等管理同旱育秧。注意软盘育秧易干旱,遇旱随时喷水,出齐苗后即开始逐渐通风炼苗。

移栽前2~3天灌一次透水而后排水,控湿炼苗,促进秧苗盘根,增加秧块拉力,便于卷秧与机插。

7、施断奶肥

施“断奶”肥应视床土肥力、秧龄和天气特点等具体情况进行。一般在一叶一心期进行,每亩苗床用壮秧剂1公斤兑水100公斤或用尿素5公斤兑水500公斤于傍晚浇施或洒施,若床土肥沃可免施。

8、适施送嫁肥

移栽前3~4天,视秧苗长势施用“送嫁”肥。每亩苗床用尿素4~5公斤兑水500公斤,于傍晚洒施,若秧苗叶色浓绿,叶片下披可免施。注意控制机插秧时盘土含水量不超过40%,检查秧苗是否有立枯、青枯等病害,如发现应在苗床上集中防治。

四、选好插秧机械及熟练的操作技术

应选择灵便、轻巧、先进、优质、高效的插秧机,如现久保田公司的SPW-48C型和pf-455s型4行汽油手扶步进式(两行)4.3马力插秧机就比较适宜。插秧时大田平整,无杂草,施好底肥后保持浅水层作业,水层不超过2厘米深。使用插秧机插秧每台手扶式四行插秧机可替代30人,亩节省成本100-200元。选好机手也十分关键,是保证机插质量的基础。机手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可大大提高机插效率。新手平时应在插秧前空机空地进行练习、练好机插操作技术。一般每天每台机械可插10-16亩左右,每季每台机械可插200―300亩。

只要掌握好机插秧四个关键环节,对今后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