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安全意识方法与管理对策

发布日期:2018-12-15 04:27

摘要:在保障农业生产方面,农机所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实现对农业机械使用以及操作规范的保障是最大限度规避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在客观分析农机事故产生原因的基础之上,提出有效措施与建议是优化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并且利用较高的安全意识实现对农机安全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不断优化与改善。本文主要针对提高农机安全意识的方法与管理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机安全;监督;意识;管理

1农机安全意识的培养方式

农业机械的作用已经逐步实现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最大限度发挥,农民群众也开始逐步实现对农机的大面积使用,这充分说明农民群众对农业机械的认可。农业生产与农业机械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可以说农业机械是支撑农业生产实现顺利开展目标的重要前提。但是受到一定局限性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在使用农业机械的过程当中会有多种问题与安全隐患存在。导致农业机械事故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不能单纯的误认为是机械故障,人为操作失误以及淡薄的安全意识都是导致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针对农民群众安全意识进行不断强化。1.1农机安全文化的提升与养成。农业生产的文化建设是农机安全文化是用的主要范围与目标,该文化在安全文化建设的涵盖范围之内,可以说是其一个细小的分支,针对农业机械化生产进行着重考虑是农机安全文化的特征。农机安全文化是农机机械化全面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这对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促使农民群众实现对自身生产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也可在农机安全文化的推动之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思想的松懈是导致农机事故以及一系列安全隐患出现的源头。如果不能提高对小问题的重视程度,就会导致问题不断扩大,最终发展成不可逆转的事故。针对农民群众的农机安全意识进行不断强化与提升是农机安全文化所提出的明确要求。农民可在作业过程当中实现对机械的正规操作,在宣传农机安全文化的同时需要得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撑。该项工作宣传并不能单纯的针对农机驾驶人员进行,还需要针对农村群众全面进行,建立一种安全的生产范围。最大限度减少操作失误现象。1.2农机安全规范的建立与健全。在不断提升农民认识的同时,可利用农机安全法规与制度实现对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控制,这需要我们提高对农机安全法规与制度的重视程度,并且进行不断的建立与健全,这对农机安全认识有一定的辅助与引导作用。现阶段农机安全操作的主体思想已经由农机安全法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在落实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首先是过于模糊的安全事故处理界限。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工作限制以及执法能力都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在路上行驶的农业机械处罚权力并不归农业监管部门所有。另外,农机安全部门在制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制度、执法人员学习培训制度以及一系列文件备案制度等都在上述范围涵盖之内,针对这些制度进行补充与完成后可促使农机实现安全工作的目标,并且保障其合理性与科学性。

2农机安全管理途经的优化

2.1执法人员工作能力建设。要想更好地规范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管理,农机执法人员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实际管理水平,并时刻保持对农机安全执法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在繁重的农机安全监管工作之余,执法人员应充分利用每年的素质培训,以保证相关法律法规及农机知识的更新,并能够在执法过程中对农机遇到的问题及操作失误给予正确的指导与建议,这是对农机安全执法人员的基本要求。其次,对于政策和法规的把握不能单一的机械的执行,在事故处理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及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特殊情况时可选择批评教育替代法律处罚。2.2将培训教育作为核心。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项执法性工作,乡村道路、田间或者农民家中都是执法工作开展的主要范围,在执法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不可避免的多种问题,在遇到问题的同时我们需要将实际情况作为主要依据进行认真的分类工作。经济处罚主要是针对危害较轻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内容进行,在经济处罚的同时要求被处罚人员参加相关培训。并且不断加强安全意识,将农机处罚执法在这一过程中灵活的转变为教育培训执法。但是面对无牌无证、问题车辆或者酒后驾驶等问题,必须进行严肃的处理,并且按照相关法律进行严格惩罚。2.3预防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应该在做好认真调研的同时,将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在危险区域。路段以及农田间都是警示标志设置的主要范围,最大限度降低农机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从农机安全监督部门来说,应该对应急处理小组进行科学的设立,并且在制定详细处理方案的同时第一时间实现对事故相关事件以及问题的有效处理。如果遇到重大伤亡事故,必须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进行第一时间抢救,并且控制事故发展范围,将财产以及人身伤害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