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西长1500km,南北宽750km,平均海拔4000m以上,亦称"世界屋脊"。这里雪山、冰川、湖泊,以及高山草甸分布期间,到处是崇山峻岭,坡道、弯道位于山岭峡谷之间,还有大片的盐渍土、戈壁、沙滩和小片的绿洲。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单调的自然景观。展现在驾驶员面前的是少有绿色草地,而多为荒漠、半荒漠地带,行车数小时不见村落和炊烟,也少有行人出现。青藏高原位于中纬度西风带,受海拔高度、气压、山脉、冰川、积雪、湖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这里气温低,年平均气温在-6.3℃,日温差大;降水量少,大气绝对湿度低,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海拔每升高1000m,紫外线强度增加13%;气候复杂多变,四季不够分明,冬季长达半年以上;不少地方风雪、冰雹、雷电经常出现,大气压和氧分低,空气含氧量同海平面相比,随海拔每升高1000m,大约降低10%,如海拔为3000m时,大气含氧量为海平面的72%,5000m时只有海平面的57%。高原交通道路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道路发展慢,路面状况差,道路多在山岭之中,地带起伏,视线不良,靠山傍崖,坡道长而陡,弯道悬而多,有些地段易出现塌方、石头掉落等现象。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风沙大、大雪多、气候寒冷,拖拉机在这些地区行驶和作业,其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系数都会下降,驾驶人员心理和生理机能也会受到影响。由于海拔升高,大气密度降低,实际进入气缸的空气量减少,从而使燃烧状况恶化,导致柴油机功率降低,燃油消耗上升,使拖拉机"跑起来"显得较平原地区"无劲"。气压制动的拖拉机,由于高原空气密度小,制动系空气压缩机的进气量少,贮气筒的气压下降,致使制动性能降低。高原地区气候寒冷,但发动机的水温、机油温度、排温均比低海拔地区高。因高原大气压低,空气稀薄,年龄过大或不适应高原气候的人驾驶拖拉机时,往往因缺氧而发生暂时性的病理变化。
分析高原气候特点、道路状况和高海拔低氧环境对驾驶员和拖拉机影响,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安全生产,预防拖拉机、农用车事故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声像、图文、专题介绍等形式,广泛宣传高原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让更多的人,特别是拖拉机、农用车驾驶操作人员了解和掌握高原地理、地貌、气候变化、道路和社会环境等特征,揭开青藏高原的神秘面纱。出车前、行驶或作业中,应认真检查各部分机件,尤其是转向和制动部分更为重要,如发现机车故障应及时修复后再行驶作业,切忌"带病"行驶。严格控制驾驶和作业时间,每天连续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6h。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消除不良情绪影响,如在出车前应做好思想准备,振奋精神,克服畏难情绪;行驶中防止苦躁情绪产生,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安全行车中。有高原反应的驾驶操作人员,应避免到海拔较高的地方出车。遇到异常天气时,一般不宜行车。必须行车时,要低速慢行,特别是冰雪天或雨天行驶时,轮胎容易打滑,只能慢慢行驶,切忌快制动;大雨或久雨后,一定要查明道路有无被雨水冲垮,路基下沉、塌方,山石掉落等情况;在傍山险路地段,驾驶员必须思想集中,判断及时,要随时做好停车准备,要密切注意路边的标志,时刻注意对面来车和路旁情况,严禁上坡换挡和下坡空挡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