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风靡全球农民入手却需谨慎

发布日期:2018-10-09 05:57

在农业生产中,管理环节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害虫防治方面。以往,农民需要背负重达数十斤的喷雾器,在高温酷暑中喷洒农药,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还存在中毒风险。近年来,植保无人机备受关注,但农民应理性看待其利弊。

传统植保方式存在诸多弊端:

1.肩背喷雾器笨重,劳动强度大;

2.手动压杆操作不便;

3.喷洒面积小,重喷和漏喷严重,效率低下;

4.长期接触剧毒农药对身体健康危害大,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超过10万,致死率达20%。

植保无人机的优势明显:

1.喷洒一亩地仅需一分钟,效率是人工的50倍;

2.节省30%的农药和90%的水,降低资源成本;

3.可实现路线规划和断点续航,避免漏喷或重复喷洒;

4.喷药人员与农药分离,保障操作安全。

然而,植保无人机也存在一些不足:

1.载重小,续航时间短。电动无人机载重一般在5—25kg,续航时间为8—20分钟;油动无人机载重为15—30kg。

2.需使用专用空中喷洒药物,避免浓度过高造成药害。

3.雾滴附着率问题影响喷洒效果,难以完全达到预期。

4.价格昂贵,单台成本在几万到十几万元之间,操作失误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损失较大。

农民在选择植保方式时,应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