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铸就国宝记一重集团创新之路

发布日期:2018-10-06 15:39

中国一重集团成立于一五期间的元老企业,被周恩来总理亲切的称为国宝。

对此,它当之无愧。

半个世纪过去了,一重集团不但依旧领跑国内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在国际上也声名鹊起,成功闯出了自己的品牌,为国争光。

对此,它不负众望。

如今一重集团所取得的成就不胜枚举,问一重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什么让你们取得了今日的成就?

答案只有一个———自主创新!对此,我们并不惊奇。

从跟班到头羊

近年来,中国一重一直以核心技术、自主成套的信念鞭策自己,效益可观,成绩斐然。但在驶入自主创新的快车道之前,也走过弯路,也有不为人知的苦楚。

从建厂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整个工厂处于闭塞之中,专业人才如凤毛麟角,专用加工设备仅够维持生产。在这样的条件下,一重只能对国外的低端小型冶金产品依葫芦画瓢,做老外的跟班。有劲儿无处使的被动与苦楚让一重人暗自憋着一口气,绝不让任何改变命运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

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一重成功挤进了开眼看世界的浪潮,开始撇开跟班的帽子,向研制冶金设备中高端领域发起冲击。通过对国外先进公司的技术和生产合作,使一重研制冶金设备的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为一重开辟自主研发之路夯实了技术基础,储备和锻炼了大批高科技、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也使一重人深刻地认识到仅做国外的雇工很难有大作为,只有立足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赢得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从本世纪初至今,经过近10年的自主创新,一重开始了50多年来生产经营的质变,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加速期,从老外昔日的跟班变成了与德国西马克公司、日本日立公司三分天下的头羊。自主创新让一重驶入了快车道,在高端冶金设备的核心技术研制上走在了世界前沿,这就是今天世人眼中的一重,中国人的骄傲。

冷热通吃的重量级选手

大力开展自主创新,一重已开发研制新产品240余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300余项,在高新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数不胜数。尤其在冷、热连轧机组等重量级冶金装备项目上,一重自主开发研制和与国外名企合作生产的近40套高端、中端冶金设备基本上独占了宝钢、鞍钢和武钢等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的主要生产线,其中冷连轧机、热连轧机分别占到了国内市场份额的80%%和50%%以上。

近年来,一重人明确提出把研发新产品和加强技术改造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支点,加大了研发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和独立研发,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再次证明了一重集团公司在冶金装备研制方面的重要地位。梅钢1450毫米冷轧机就是一重集团独立研发的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单机架六辊可逆冷轧机,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使用六辊冷轧机,但只是一些单机架的中小型低速冷轧机,随着冶金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质量板带材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现代化六辊轧机的开发和研制成为当务之急。一重人通过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研制出了独具一重特色的新型六辊冷轧机,一解冶金工业市场的燃眉之急。

如今,冶金成套装备的开发研制已成为一重创新增效的主导产品之一,冶金装备的生产捷报频传。为江阴长达钢铁有限公司制造的2800中厚板轧机已通过热负荷试车,顺利轧制出合格产品,轧机总体性能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邯钢2250粗轧机、北台1780精轧机等冶金装备也都提前奏凯。

此外,一重还承揽了出口巴西的连铸机弯曲段和弧形段的合同,目前已完成了24套。一重成为了国内钢铁企业最信赖的装备制造生产企业之一,其冶金产品开始出口亚、非、欧、美,得到世界的肯定。

人才,一重最有力的助推器

说到一重研制高中端冶金设备取得的突出成就,一重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生富认为:最重要的是得益于一重敢于走自主创新、自主集成之路。而支撑一重不断超越创新的是人才。

一向重视和爱护人才的一重,有着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科技人员中陆续推出和建立各种奖励机制,鼓励职工的创新并给予足够的施展空间。此外,一重还敞开大门广招天下贤士,凭借着企业的不凡业绩和诱人的人才政策,使得数以百计的国内一流冶金专家聚集一重。

人才,是一重最有力的助推器,让一重一次次向科研技术的高峰冲锋,并一次次成功登顶。

我们期待明天的一重,将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和更多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