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抛秧”新技术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布日期:2018-09-25 19:26

犁田、耙田、插秧,这一千百年来水稻栽培的传统模式正被一项名为免耕抛秧的新技术取代。

新年伊始,这项成果在广西科技表彰奖励大会上荣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革命性、方向性耕作技术。据介绍,从2001年至今,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全国推广面积累计达3065万亩,增产稻谷36万吨,节支增收19亿元,节水20多亿立方米。

所谓免耕栽培,是指不用犁耙整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长期也不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免耕技术源于美国,最早开展水稻免耕的是日本,而水稻免耕抛秧却是中国的创举。广西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徐世宏研究员说。

据介绍,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旱地免耕试验;80年代开展水田免耕技术研究,但由于杂草处理和稻草还田技术未解决,一直难以进入实际应用。

从2001年开始,广西在引进、吸收国内外免耕种植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自主创新、系统集成,成功地解决了杂草处理和稻草还田的难题;将除草剂、低割禾兜、带水处理杂草、稻草还田、免耕与抛秧结合等多项创新成果集成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实用、合理的水稻免耕抛秧技术体系。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引导和农业管理推广部门的精心组织下,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迅速推广,已从2001年的1.9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1300多万亩,占广西水稻总面积的1/3强。在广西带动下,我国水稻产区的免耕抛秧面积也在逐年增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更另在广西考察后,称赞水稻免耕抛秧是世界农业史上的骄傲,因为它实现了水稻栽培的三大历史性进步:

进步之一,省时省力。免耕抛秧把农民从传统的犁田耕田、弯腰插秧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水稻劳作方式的根本变革。

进步之二,高产高效。免耕抛秧创造了良好的好气环境,促进了水稻生长,实现了增产增收,每亩稻田可增产20多公斤,节支增收70~100元。

进步之三,节水环保。免耕抛秧打破了水稻栽培离不开翻耕犁耙的传统观念,减少了水土流失。实行科学用水,每亩稻田每年可节约用水60立方米。免耕抛秧减少了机耕,大幅度地降低了燃油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其环境生态效益远远超过了经济效益。

免耕抛秧带来的历史性进步和创造的显著效益,受到了国内外农业专家的高度重视。2005年8月,在广西桂林举行的水稻免耕抛秧国际研讨会吸引了菲律宾、印度、越南等国的水稻专家。专家们对这一创新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国际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王韧说:免耕抛秧是中国的创举,它将对水稻生产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2006年7月,农业部在广西召开全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现场会。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看了会议汇报材料后,对推广免耕栽培作了重要批示,提出要在适宜地区作为重大技术措施加快推广。

据悉,2007年我国水稻免耕抛秧面积预计将超过40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