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还田有讲究

发布日期:2018-09-13 09:48

玉米秸秆还田作为持续性生产措施,逐步得到普及,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部分农民对这一技术掌握不够全面,耕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负效应。东平县农业局的有关专家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碳氮比失调。秸秆本身碳氮比为65-85:1,而适宜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使得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结果秸秆分解缓慢,麦苗因缺氮而黄化、苗弱,生长不良。其次,秸秆粉碎不符合要求。有的地块粉碎后的秸秆过长,其长度大于10厘米,不利于耕翻,影响播种。最后,土壤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秸秆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土壤与种子不能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小麦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

为了弥补以上缺陷,保证稳产、高产,专家指出了以下措施:首先,按比例补施氮、磷、钾肥料。在秸秆还田前,每亩施尿素2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硫酸钾10公斤,然后进行耕翻,可促进秸秆分解,实现高产。其次,提高播种质量。粉细深翻秸秆,粉碎长度宜小于10厘米,选用大型秸秆粉碎机,秸秆粉碎得较碎,并使粉碎的秸秆与土壤搅和均匀。同时选用与之配套的旋转式(转盘式)播种机,以提高播种质量。最后,适时镇压浇水。小麦播种后,晾晒一天,用石磙镇压,进行浇水,使土壤密实,消除大孔洞,大小孔隙比例合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发芽扎根,可避免小麦吊根现象。

专家还指出,消灭病原体带病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否则夏季玉米易发生病害,这类秸秆应销毁或高温堆腐后再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