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范围和推广力度越来越大,大幅度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向着科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机械化技术开展农业生产,应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培训工作。只有将农业机械化普及到广大农民群众中,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优势,从而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当前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民群众普遍学历不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不足,对培训工作缺乏重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低。部分农民轻视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在接受培训时应付了事,甚至在培训过程中损坏机械设备,引发安全事故。其次,现阶段在对农民进行机械化技术培训时,用到的培训方式比较落后、陈旧。近年来农业机械设备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但农民接受的依然是落后技术的培训,学到的技术无法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此外,许多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限制,硬件设施不完善,机械化培训只能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培训,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和培训技术,切实提高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的实效性。首先,政府要将组织与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从政策、经济、技术等多个层面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在购买农业机械设备时,可以在考虑农民实际收入的基础上,对补贴优惠政策进行完善,鼓励机械设备的购买及使用,以此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其次,一些设备生产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收益,对设备质量、性能较为忽视,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对购买和引进的农业设备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农户购买的机械设备具有较高性价比。
在培训方法上,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许多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缺乏必要了解,配合度不高。只有农民了解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及好处后,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告知农民这些必要的信息,打消农民疑虑,以实现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效果的提升。其次,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很难迅速接受高深艰涩的理论知识。农业机械化培训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国家应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农业机械技术人才的培训和教育,还要有效组织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根据农村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创新性的培训措施,使农民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掌握,切实提高农民的机械操作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培训的热情。在实践中发展农业科技,推动我国农业向着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