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联合收割机,又称联合收割机,是一种能够一次性完成谷类作物的收割、脱粒、分离茎杆、清除杂余物等工序,直接从田间获取谷粒的农业机械设备。在联合收割机出现之前,脱粒机和机械收割机已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随着技术的进步,收割与脱粒被结合到一个整体中,使得农民能够以单一操作完成二者的工作,形成了联合收割机的雏形。
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历史
从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和美国等国家有人尝试研制联合收割机,但大多未能实用化。1831年,美国农民发明家麦克科密克制造出由两匹马牵引的联合收割机;1889年,贝斯特设计出蒸汽机驱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随后,内燃机驱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相继出现。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仿制国外机型,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联合收割机才开始真正进入生产和应用阶段,主要用于小麦收割。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新机型,包括自走轮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自走履带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自走履带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和大拖拉机配套的悬挂式联合收割机。
联合收割机的选购
联合收割机是农业机械中结构复杂、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用户在购买时应考虑作业地区、收割对象、作业性质、厂家服务网点和配件供应能力等因素。联合收割机主要分为四类:
1.自走轮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适合北方旱地,以收割小麦为主,适合长距离转移。
2.自走履带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适合南方水田湿性土壤,适用于小麦和水稻的收获。
3.自走履带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主要适用于水稻,价格较高,适应倒伏和深泥脚条件。
4.悬挂式联合收割机:利用拖拉机动力进行作业,价格便宜但拆装麻烦,使用量在减少。
东海县联合收割机的发展
东海县自90年代初开始推广联合收割机,利用地理优势组织农机西调收割,1997年开始规模跨区作业,每年机手获利丰厚,激发了农民购买积极性。目前,东海县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约6500台,成为全国跨区作业的主力军。
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与保养
使用联合收割机时,操作者需经过培训并取得驾驶执照,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根据作物条件调整机器,保证安全防护装置完好,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不随意改动机器结构。
联合收割机常见故障及排除
1.切割刀片损坏:避免切割硬物,定期检查调整护刃器。
2.刀杆折断:调整切割器和驱动机构,修复或更换刀杆。
3.割台螺旋推运器打滑:调整螺旋叶片与割台底板间隙,清洁叶片。
4.滚筒堵塞:调整滚筒与凹板间隙,清理堵塞物。
5.滚筒脱不净:提高滚筒转速,减少凹板间隙,更换磨损部件。
6.筛面堵塞:调整脱粒装置和清洗装置,改变风向和筛子开度。
7.链条断裂:调整链条松紧度,更换磨损链条和链轮。
8.起动故障:检查蓄电池和起动电机,修理或更换损坏部件。
9.充电故障:检查调节器和发电机,更换损坏部件。
10. 灯光和指示仪表故障:更换保险丝,检查灯泡和导线,更换传感器或仪表。
通过掌握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和保养知识,可以有效延长机器寿命,提高作业效率,为农民创造更大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