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作业时易堵塞故障及排除方法

发布日期:2018-06-16 18:43

联合收割机常见的故障是堵塞,轻则影响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重则损坏机器零件。必须对堵塞故障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做到提前有效预防,在发生堵塞时能够判断出堵塞的部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排除故障。

一、中央搅龙堵塞

在收割期间有时作物在中央搅龙前会出现作物堆积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割台的三角死区(即割台台面、中央搅龙及拨禾轮三者之间的空间)太大造成的,使割刀切割下来的作物不能及时地输送到中央搅龙附近,作物在割台台面上会越堆越多,这些作物同时进入到中央搅龙中引起堵塞。一方面容易损坏中央搅龙安全离合器、叶片和伸缩指,另一方面影响作业效率。此外,作物过于潮湿和倒伏时也易堵塞。

排除方法:

1.将拨禾轮尽量向后调整,以缩短弹齿和搅龙叶片之间的距离,但要保证弹齿与搅龙叶片的间隙在5毫米以上。

2.将拨禾轮向下调整以提高拨禾轮的输送能力,这样,切割下来的作物能被及时送到中央搅龙的工作区内,但要保证弹齿不能与护刃器相接触以防损坏割刀和护刃器。

3.将中央搅龙向下调整,但要保证搅龙叶片与割台台面有10毫米的间隙,以防作物堵塞或损坏搅龙叶片。

4.伸缩指与割台底板的间隙调整为5毫米。

二、滚筒堵塞故障

故障原因:

1.油门太小,导致滚筒驱动力克服不了脱粒阻力。

2.收割机作业速度过快,导致实际喂人量超过机器所能承受的喂人量。

3.传动带打滑,除传动带磨损严重、过松或沾有油污外,张紧轮拉杆调整螺母松退也是常见原因。

4.作业离合器打滑,引起打滑的常见原因有摩擦片上沾有油垢,摩擦片磨损或损坏,离合器间隙调整不当等。

5.滚筒转速调整不当。

6.滚筒与凹板的间隙调整不当。

7.逐稿轮上下栅条位置调整不当,常因间隙过小、混杂物不能迅速通过而引起滚筒堵塞。上栅条与逐稿轮圆筒之间应有5-15mm的间隙,下栅条与逐稿轮叶片顶的适宜间隙为30mm。如果上栅条安装调整不当,工作中逐稿轮叶片就会刮带秸秆;下栅条位置调整不当,就不能起到对秸秆的导向作用,使滚筒不能向后流畅地抛出秸秆,因而引起堵塞。

8.栅状凹板被混杂物堵塞后,没有及时清除,使滚筒与凹板间隙越来越小,最后导致堵塞。

预防与排除:

1.根据所收获作物的种类及长势情况,适当调整滚筒转速,并掌握好与之相匹配的作业前进速度。

2.正确调整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

3.为了尽量减少滚筒产生堵塞故障的可能性,在作业中应保持中、大油门。

4.在收割倒伏状态的作物时,喂入量会出现时多时少的波动情况,这时应注意控制好前进速度,并用升降手柄控制好割台,以保持收割机喂入量均匀。

5.消除并预防作业离合器及传动皮带打滑。

三、卸粮筒堵塞

卸粮筒处卸不出粮食,而此时粮箱内的卸粮搅龙还在转动,并继续将粮食向卸粮筒方向推,由于粮食无处可走,它们便向上运动,并将搅龙上部的护板及卸粮搅龙叶片损坏,严重时会损坏万向节。

排除方法:

1.要一次卸粮,以防损坏卸粮搅龙。

2.卸粮传动盘上的安全螺钉不要拧得过紧,在起动阻力太大时能折断起保护作用。

四、割台堵塞故障

故障原因:

1.割台推运器调整不当,搅龙与底板、后板间隙过大。

2.拨禾轮转速及作用点高度调整不当,造成拨禾轮与割台之间的“死区”过大。

3.切割器与拔禾轮配合不佳,即拨禾轮对割下作物的扶持和铺放效果不佳,造成割台前部堆积作物。

预防措施:

1.调整好割台,搅龙的位置,搅龙叶片磨损严重时要及时修复,以便保持合适的工作间隙。

2.拨禾轮转速及作用点高低要根据作物的密度、倒状情况和收割机前进速度进行适当调整。

3.收割的作物不能过湿。

4.收割过度倒伏的作物时易发生割台堵塞,因此收割时应缩小割幅,并降低车速,注意观察,发现堵塞及时清除。

5.扶禾链需保持良好的张紧度。

6.保持爪形皮带、扶禾链、茎端链、穗端链等处在良好的张紧状态。过松时应及时调整,磨损过大应及时更换。

7.割台堵塞时不能采用加大油门强行通过,以免损坏传动构件。

五、逐稿器内腔堵塞

造成一部分籽粒无法得到分离落入籽粒滑板使分离机构损失增加。作物碎秸把逐稿器上的“波浪孔”堵死,籽粒无法下落,只能随秸秆排出机外造成分离不净。由于冰雪冻使内腔堵塞。在收割大豆后期,作物受雨雪和霜点日晒茎秆比较脆、比较干燥,很容易被打碎,这样,大量的短茎秆从逐稿器的筛孔处落入逐稿器的内腔中,造成堵塞。

解决办法:

1.在保证脱粒干净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滚筒的转速,放大滚筒与凹板的间隙,以防茎秆脱得过碎。

2.及时清理逐稿器滑板上的脏物(油污或冰)。

3.在每个逐稿器尾部的内腔中各安装一个皮带,逐稿器在运转过程时,皮带也随之跳动,从而将落下的物料推到清选机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