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质作为第四大能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近7亿吨,但综合利用率较低,亟待提升。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机院)针对农业生物质收储运的突出问题,自主研发了自走式棉秆联合收获机,为生物质资源规模化工业综合增值利用提供了技术与装备支撑。
这一技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拥有多项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是对棉秆收获环节的一大突破。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国能集团)常务副总裁李明奎表示,这种新产品为生物质发电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提升了生物质能源的收储运水平。
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举办的棉秆收获新技术现场演示会上,中国农机院推出的中农机4MG-275型自走式棉秆联合收割机实现了棉秆直接收割、切碎、集箱、自卸等一体化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中国农机院副院长李树君指出,这种机器缩减了棉秆收获加工环节,为棉秆资源规模化工业利用提供了原料收集技术装备支撑。
张维山作为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个“吃螃蟹”的棉秆收获经纪人,购买了两台棉秆收割机,预计一年可回本。他承认,尽管作业效果和经济效益可观,但棉秆的运输问题仍是最大难题。李树君强调,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必须以科研为主体,通过现场操作演示让农民亲眼看到实际作业效果,才能有效推广。国能集团副总裁刘珂认为,棉秆收割机市场前景广阔,将促进生物质能发电的发展。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科教处刘云泽调研员指出,棉秆收获新技术产品的研发需要进行大量调研,考虑多方利益的博弈,贯穿于农民、地方经纪人、研发部门和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多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