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春霜冻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21-05-03 00:37

小麦春霜冻又称晚霜冻,是指小麦进入返青拔节这段时期,由于寒潮来袭,导致地表温度下降到0℃以下使小麦植株体遭受不同程度损伤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及产量,其危害程度远远大于生理霜冻。因此,研究,对指导小麦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1小麦春霜冻害的发生规律

一是品种与冻害的关系。从场区麦田调查情况来看,冬性品种未受冻;半冬性品种受冻较轻,仅个别地块的麦苗受到轻微冻害;春性品种冻害则很严重,有45%~60%的叶片受冻,一般死苗5%,严重的达40%以上。二是播期与冻害的关系。据调查,同一品种因播期不同,受冻程度也大不相同,10月上旬播种的,受冻时已经拔节,节间长达7cm左右,幼穗分化已进入小花分化期,因而叶片大部分被冻坏,幼穗冻毁的达65%;而同一品种在10月下旬播种的,只有部分叶片受到轻微冻害。三是麦苗素质与冻害的关系。从整个调查情况来看,同一品种,凡是以壮苗越冬的受冻害轻,一般只有25%~40%的叶片有受冻症状,无死苗现象;弱苗、疙瘩苗以及过旺的苗,受冻害严重,有45%~60%的叶片受冻,幼穗冻毁的一般在30%~40%。壮苗与播期、施肥密切相关,凡适期播种,施用适量基肥的品种,都能以壮苗越冬,受冻害较轻。四是灌溉与冻害的关系。2012年种植的小麦凡是进行了冬灌和中耕的田块麦苗壮,受冻轻,只有少部分叶片受冻害;未冬灌的田块,有50%的叶片受冻害。在品种展示区做了一个试验,对其中的5个试验小区,在寒流来临前3d对其实行灌溉,麦苗基本上未受冻害,而相同条件的连边小区因未灌溉,麦苗叶片有40%受冻害。五是气候与冻害的关系。2012年冬季气候特殊,加重了早春麦苗的受冻程度。冬季雨雪偏少,土壤干旱。根据五河县气象局的气象资料显示,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中旬,全县共降水53.2mm,比历年同期降水少6成,土壤0~10cm含水量只有14.1%。由于麦苗长期处于墒情差的土壤环境中,一遇低温,极容易造成“干死冻苗”现象;2012年冬季气温偏高,比往年同期平均值高0.9℃,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加快,到2月中下旬小麦幼穗分化已进入二棱期,抗寒能力减弱,当气温突然下降时,小麦无法抗御,致使冻害加重。

2主要症状

霜冻发生时,由于气温骤然下降,引起小麦细胞组织结冰,特别是水分含量高且正在生长的幼嫩器官,造成细胞脱水,出现叶、茎、幼穗枯死现象。低温对小麦植株的冻害影响,往往因品种、生长阶段及降温幅度的不同,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一样。一是叶片受冻。据观察,低温使小麦叶片受冻结成冰硬状,太阳出来后消融,叶片即凋萎;叶片色变深绿,叶片内卷。在叶尖或叶片顶部打弯处,冻后枯干。幼嫩的叶片比老叶片更易受冻,严重时还会出现幼苗死亡现象。二是茎受冻后,该处分生组织受冻脱水萎缩,色泽深暗,因小麦维管束受到破坏,水分、养分传输受阻。轻者不折倒,可恢复生长。重者因脱水而失去其支撑的能力,天晴后便会出现茎秆倒折现象。三是幼穗受冻。处于分化期的幼穗对低温最为敏感,冻害轻时叶片大部分正常青色,仅叶尖和叶鞘冻伤,而幼穗则局部死亡或局部冻伤。其受冻的顺序依次为:主茎—大蘖—小蘖,心叶冻干1cm以上的,幼穗就可能受冻死亡。冻死的主茎及大分蘖基部分蘖节上或第1节间的潜伏芽可再长出新生分蘖,一般新生分蘖不能成穗,只有当大部分已拔节的分蘖幼穗冻死时新生分蘖才能成穗。幼穗全部死亡时表现为“枯心”,局部冻伤的幼穗表现为停止发育、退化,仅残留穗节或小穗不育,进而形成畸形穗。

3防治措施

小麦受冻后,叶、茎、幼穗极少发生整株死亡现象,只要下部分蘖节未被冻死,仍会有新蘖从分蘖节处滋生或从受冻地上部分的1~2节间处长出新蘖,且生长极快,日长2~3cm,28d左右即可正常抽穗结实,形成有效分蘖。小麦作为强分蘖作物,受冻后恢复生长能力是非常强的,只要采取合理综合性的措施,就可以预防危害,减轻危害,挽救危害。一是选用适量的优良半冬性能品种,搭配种植,在霜降边播种,春性品种要适期早播,11月5日前结束播种。半冬性品种在10月25日之前结束播种。同时要对小麦田块施足基肥,合理施肥,提高播种质量,土壤墒情不好的地块,要灌溉,浇水造墒,保证一播全苗。二是加强冬季田间管理,适时浇灌冬水,应视苗情追肥、因苗管理、中耕,冻前还需因地因苗实行镇压。三是麦苗返青后,如生长过旺,要及时镇压,控制茎叶

徒长;对弱苗要及时追肥,加强肥水管理,助苗生长,增强抗寒力。四是灌溉、浇水防冻。在寒流来前,有水源的地方要及灌溉浇水,以预防或减轻冻害。五是对已遭遇春霜冻的麦苗,应及时追肥浇水,加强田管。可视苗情追施尿素75.0~112.5kg/hm2,并结合春季病虫害防治加施叶面微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以促进恢复生长,减少损失[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