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制约因素及其相应对策

发布日期:2021-04-21 21:25

近几年来,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减少,除了受国内外市场的因素影响以外,大豆产品的品质和产量的下降也是其根本原因。本文就进行了分析,供大家参考。

1制约因素

1.1重迎茬严重

由于农民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连续种植大豆,不仅仅是迎茬,而是连年重茬。据调查,有的地块竞连续二、三十年始终种大豆,从未换过茬。由于严重的重迎茬,致使大豆的重迎茬病虫害,如根潜蝇、根腐病、孢囊线虫等严重发生,进而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重迎茬种植大豆。居于大豆产量和品质诸多制约因素之首,减产幅度为16.1%一31.5%,重茬重于迎茬,重茬年限增加,减产幅度增大,基本趋势是迎茬减产5%~10%,重茬1年减产10%~15%,重茬2年减产15%~20%.重茬3年以上减产20%~30%。品质也严重下降,病粒率上升1.7个百分点,虫蚀率上升2.5个百分点。而且色泽灰暗,粒径减小。

重迎茬种植大豆,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现代农业科学,而且违反了传统栽培技术规程。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严重的倒退。

1.2土壤板结

造成土壤板结,有两个原因:一是长期不进行土壤深耕。据调查了解,我县的旱田.绝大部分已有20多年没有进行深松耕翻了,耕层土壤严重板结。二是长期不施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团粒结构减少。不足10em以下的犁底层十分坚硬.没有通透性,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不断恶化。另外,由于耕层过浅,犁底层板结坚硬,保水能力差,极易造成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大豆属直根系作物.主根比较粗大.侧根也较发达.起初向四周伸长达40~50om.而后转为向下生长.深入土壤深度达1m左右。大豆的根系绝大部分集中在30em的土层中,而且随着耕作层的加深,根系的分布也向深层扩展。将大豆种植在这样的土地上,一是根系不发达,因为根系无法自由生长、扩展;二是由于耕层太浅,大豆根系的营养空间十分狭窄,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土壤养分:三是由于根系不发达,难以生成根瘤菌,固氮能力低下,导致中、前期肥力不足。总之,大豆在这种土壤环境中是不可能良好生长的,无论营养生长还是生殖生长,都不能良好进行。这样势必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1.3土壤肥力不足

由于长期不进行耕地培肥,只种不养,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严重下降。在美国,有法律规定: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7%,就要进行耕地休闲,培肥地力。监测结果表明,我县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2%,而且还在以年0.1%的速度继续下降。由于有机质含量的不断下降,土壤养分含量也随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就加大化肥的施用量,试图以此措施来解决土壤养分不足的问题。而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不施有机肥),又导致土壤结构变坏,土壤团粒结构量逐渐降低,土壤肥力水平越来越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地越种越“瘦”,越“瘦”就越加大化肥施用量,越加大化肥用量,土壤就越板结,土壤肥力越下降,进而越来越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1.4管理粗放

目前,我县的大豆生产,基本是处于“种在地上,收在天上”状态。在生产期间只进行简单的中耕和化学除草,就置之不管而只等收获了。绝大部分农民还误认为种大豆省工,成本低,效益好。其实,这是一个制约大豆产量质量的隐性因素。田间管理粗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病虫害不防治或防治不及时。目前.相当大的部分豆农对大豆的病虫害不防治或防治不及时。他们认识不足或嫌麻烦.对病虫害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有的干脆白籽下地,不进行种子处理,致使大豆苗期害虫十分严重,造成缺苗断条,保苗株数不足;几乎全部豆农,对大豆食心虫这个大豆重要虫害,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任凭其危害。二是过度依赖化学除草而忽视人工除草。目前我区的豆农,几乎没有铲地的,全部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忽略了铲地这个重要的中耕技术环节(只进行膛地)。由于长期不铲地,致使本来就十分板结的土壤更加板结,不能改善土壤的水、气、热状况,因而影响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而影响大豆的产量。

2相应对策

2.1实行轮作

实行轮作制度是解决大豆重迎茬问题的根本措施,这已是被传统栽培学和现代栽培学无数次生产实践所检验证明了的不可推翻的客观事实。除此之外的一切所谓的药剂手段都是徒劳的。就我区目前的种植结构现状来说,实行的轮作方式有:大豆一玉米一玉米一大豆;大豆一玉米一其他(不包括豆科作物)一大豆;大豆一其他(不包括豆科作物)一玉米一大豆。

2.2深松土壤

改变土壤板结状况的根本措施就是实行深松。农谚说:“深耕一层土,多打一成粮。”深松的好处一是疏松土壤,加厚土层,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二是熟化土壤,改善土壤营养条件,提高土壤有效肥力;三是建立良好的土壤耕层结构,提高土壤供水供肥能力;四是消灭杂草,防除病虫害。这里的所谓深松,指的是用窄幅工作部件来破碎、松动土壤的耕作方法。其特点是不翻转土层,保持原有土壤层次,耕后地面有残茬覆盖;地表粗糙,有较好的防风蚀、水蚀效果;可打破犁底层,加深工作层,熟化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抗旱防涝,进而提高土壤供水供肥能力,增产效果明显。这是土壤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技术措施。在我区,要实行“全面深松”.即深松问距小于35cm或V型全方位深松,松后形成全虚型耕层结构,耕层全部疏松。深松深度达到至少30em。我区属于半干旱地区,全面深松必须在秋季进行,因为这样可以做到接纳雨水,春旱秋防

2.3培肥地力

衡量地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不外乎有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和休闲耕地。而休闲耕地,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是行不通的。所以,施用有机肥和进行秸秆还田是目前培肥地力的唯一途径。通过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进而提高土壤供水、供肥和保水、保肥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的目标。

2.4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及时防治病虫害。播种时。实行种子包衣.以防治孢囊线虫、根腐病、根潜蝇、蛴螬等病虫害。在食心虫成虫盛发期,及时防治食心虫。具体方法是:用敌敌畏熏蒸,每公顷用80%敌敌畏乳油2.5kg,用两节玉米秸,1节去皮蘸药,1节留皮。每隔6垄插1行,每前进5m插1根药棒,每公顷大约插600根药棒,将带皮的1节插入地里。也可用2.5%溴氰菊脂乳剂或20%杀灭菊脂乳油。每公顷450~480m1.加水4500ml,用超低溶量喷雾器每隔2垄喷一趟.效果明显。

二是加大人工除草力度(尽量减少化学除草用药)。因为人工除草.是一项很重要的中耕技术.既可以铲除杂草,又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和肥力水平,还可以起到旱保墒,涝散湿的作用,效果十分显著。农谚“锄头上有水,有火,有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