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县茭白无公害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2021-04-21 20:31

1、茭白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茭白性喜温暖水湿。一般在春季或秋季利用母株丛各茎节萌生的分蘖和分株分墩进行无性繁殖。

由于茭白必须由植株与菰黑粉菌共生才能形成产品器官,因此,若共生关系遭到破坏会产生变异。如果在植株茎尖除去黑粉菌,则始终不会膨大,成为“雄茭”;若共生的黑粉菌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肉质茎中产生大量黑色厚垣孢子,在茭白肉横切面出现多个黑点,甚至全黑,称为“灰茭白”。“雄茭白”和“灰茭白”作繁殖材料产生的后代,绝大部分是“雄茭白”,因此,不能做种。

茭白在春季气温升至5℃以上时开始萌发生长。生长的适宜温度15-30℃,而孕茭的适温是20-28℃。秋季气温降到5℃以下时地上部迅速枯死,以分蘖和分株节上的休眠芽留存土中越冬。

茭白是浅水生植物,生长期间需保持3-5cm的浅水层。在6月中下旬茭白处于二次分蘖阶段,可采用停水“搁田”或灌15-20cm深水的方法抑制后期小分蘖的萌生。搁田时间一般持续10-20天,至表土开裂,但仍较湿润。搁田既可抑制小分蘖萌生,又可使株丛根系深扎,增强肥水吸收能力。及至孕茭期,需适当加深水位至20-25cm,使肉质茎在水中膨大,保持茭肉白嫩。但生长期间最好不要灌深水,否则部分品种会导致分蘖短缩茎拔节,而使茭白肉质茎缩短,产量下降。

茭白耐肥性较强,根系生长需要深厚的土层,耕作层应达到20-25cm。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5%以上,以粘壤土或壤土为宜。土壤酸碱度从微酸性到中性,不宜咸性。肥料以N、K为主。P肥适量配合,全生育过程N、P、K肥的吸收比例约为1:0.8:1.2。茭白在整个生长期都需要充足的阳光,不耐遮阴。

2、茭白品种

茭白按“孕茭”采收季节分为一熟茭和两熟茭两大类。它们在形态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在栽培特性上却有所不同。

一熟茭,又称单季茭,小熟茭,于春季分墩种植,当年秋季采收茭白。以后每年秋季采收一熟茭白,可连续采收3-4年。从秋季采收时间的早晚又分为早熟的7月茭,中熟的8月茭,晚熟的9月茭。单季茭在生产上为保持种性和获得高产,多实行年年选种,换田重栽。该类品种对环境、肥水及栽培技术等要求不严,在我国黄淮地区到华南地区都可以种植。该品种在崇明地区商品生产中因产量比较低,化工量大,栽培面积比较少,仅在河边,沟边散户另星栽培。

二熟茭。又称双季茭,大熟茭。从种植的时间上又分两种:一种春季种植,当年秋季产量比较高,另一种是早秋栽植,第二年的夏茭产量比较高。在我们崇明堡镇地区,种植的一般都是二熟茭,春季栽植,当年秋季采收秋茭。第二年5-6月份采收夏茭,当家品种为无锡茭白。

(1)中熟地方品种刘潭茭,主要特点是植株高大1.9-2.2cm株,株型较松散,分蘖中等而分枝多,茭肉较大,形近竹笋,长26-30cm,单茭重70-80克。秋茭产量较低,夏茭产量较高,采收期短而集中。夏茭迟采皮色易发青,上半段略有皱缩,肉质细致,品质好。

(2)小蜡台:秋茭中晚熟,夏茭早熟,一般4月中下旬小苗定植。秋茭于当年9月底到10月中旬采收,株高1.6-2.4m,肉质茎蜡烛台形,皮洁白,光滑,肉质细嫩,品质好,秋茭产量略低,以夏茭产量为高。

3、茭白的栽培技术

田块选择

栽培茭白一般选用比较低畦的水田。粘性壤土或壤土,田能蓄水。但茭白能耐的最大水深与它成长植株叶鞘所抱合而成的假茎高度相当,一般为25-40cm。因此要求所选的水田,田间水位能人工控制,能灌能排,在台风暴雨期间,不致水位过高,如果超过35-40cm,则茭白会遭受涝害或产生种性变异,病害增加。

整地施基肥

茭白不宜连作,连作容易发生病虫害。同时茭白植株高大、吸肥多、消耗地力,长期连作会影响茭白的正常生长,使产量和品质下降。

春季种植的茭白前茬一般为单季稻田,种植2-3年后进行轮作,最好能种旱田作物,以水旱轮作为最佳。

对需要种植茭白的田块,在前茬水稻收割后立即进行耕翻,利用冬季低温,冰冻日晒,使土地熟化疏松。在春季旋耕前施入基肥。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亩施猪粪50担,或羊棚灰30担。有的农户因肥源缺泛,或劳动力紧缺,也可施N、P、K复合肥300斤,碳铵300斤,通过旋耕,使土壤与肥料充分拌和,然后放水耙田,达到田平、泥烂、肥足,并尽量保持浅水,以2-3cm为宜。在栽植前1-2天,以有机肥作基肥的田块亩施碳铵200斤,过磷酸钙100斤,以化肥作基肥的亩施过磷酸钙100斤,并喷施好水田除草剂:农思它。

茭白在整个生长期间,都需要一定的水层,所以要在茭白田四周筑好田埂。为防止漏水,田埂要高、宽、实。根据茭白生长所需要水位。田埂高度不低于50cm,底宽60-80cm,面宽40cm。要平整,结实,做到上水后,不倒塌,不漏水。田块的划分要科学合理,正方形格式在防病治虫、施肥等生产操作中带来不便。特别是在茭白采收时采下的茭白拿出田外,来回要走好几次,不但费工费时,而且踩伤茭白根系和匍匐茎,影响后期生长,因此建议筑田埂时考虑长方形,宽15-20米左右为宜。

栽种

种植茭白又叫“莳茭”,按莳茭的时间可分为春种和秋栽两种。

(1)春种:茭白是进行无性分枝繁殖的,粗放的栽培是在田中用母株分墩直接栽插,起苗后大茭墩分成小茭墩,每墩要有分蘖3-4个,同时每个小墩上都要带有老苔管,尽量做到不伤新根。所以要用锋利刀劈,劈缝要垂直,不要歪斜。精细栽培的都进行寄秧育苗移栽。育苗方法:母株从前年4月份移栽的茭白中选择,在9-10月份采收完茭白后,到12月份挖母墩,把茭墩用锋利快刀纵切8-10小棵,排列在预先准备好的苗床田。苗床田要翻松耙平,撒施适量过磷酸钙,每平方米50克左右。排好母株,后先盖肥沃细土,再盖一层干猪粪,以盖没茭墩为度。苗床田经常灌水,保持湿润,一般在四月初苗长20cm时移栽大田。移栽时每小墩同样要有3-5枝新苗,并要带有老苔管(老茎)。如果植株高度超过50cm,可以把超过部分割去,以减少水份蒸发和防止栽后招风,有利于提早成活。

作种的母茭墩在前一次采收后进行严格选种的基础上,定植前应进行最后一次选苗。苗的高度和长相要与大多数茭墩比较协调一致,若苗生长特高,特壮的茭墩,则有可能变异成“雄茭”或“灰茭”,应及时剔除。

茭白种植的密度要根据品种、土地肥力情况而定。一般栽植行距70-100cm,穴距50-70cm。亩栽1200-1300株,根据堡镇地区多年种植经验,行距80×100cm或见方100cm,每亩700株左右。种植深度一般以老根埋入土中10cm,老棵上部齐地面为宜,过深不利于分蘖,过浅根扎不住,易被风吹动,使秧苗浮起。种植最好选阴天或在傍晚进行,以减少水分蒸发,有利成活。

(2)夏秋种植:夏秋种植的茭白,时间一般在立秋前后,因当年适宜温度生长时间短,分蘖较少,可适当密植,行距60cm,株距60cm,每亩1600-1700株左右。夏秋茭白种植时,正值炎热天气,要注意苗的水分蒸发和风吹摇动,所以要随起苗,随分墩,随种植,最好选多云天气或在下午种植。种植深度以秧苗白色基部入土即可,约15cm左右。因秋茭白要在20-30天内分蘖,才能结茭,因此种植过深不宜分蘖,过浅则着土不牢。栽后注意短时间干干湿湿,以利于促发新根,提早成活。

田间管理

茭白的田间管理有追肥、灌水、除草、剥叶、挖根等。

(1)追肥:茭白的生长期长,植株高大,需肥量大,除施足基肥外。必须适时追肥。种植后一般要施好提苗肥、接力肥、孕茭肥和腊肥。掌握的原则是前轻,中补后重。

春种的活棵后,约在移栽后7-10天,根据基肥,苗情,施好一次提苗肥,以速效氮肥为主,一般亩施碳铵50kg。或尿素10-15kg,以后隔10-15天施一次接力肥,亩施复合肥50kg。使茭白生长健壮。植株开始孕茭时,一般在正常采收期之前3个星期左右,及时追施一次较重的追肥,以促进肉质茎肥大,提高产量,亩施复合肥60kg。据小洋村洋东5队邱晓妹介绍。移栽后10天施一次苗肥。尿素每亩20斤,隔7-10天再施一次,第三次在5月20日——5月25日施好分蘖肥,用钾肥1包,碳铵6包,磷肥2包,混合后施5亩,亩施N、P、K复合肥180斤,每棵茭白的分蘖达到40枝。第四次孕茭肥,在6月12日——6月15日,亩施尿素80斤。6月20日采收芽茭,8月10日——8月20日大批量产出,9月底结束,亩产5000-6000斤。秋茭采收后,第二年夏茭的需肥量大,重施腊肥,追肥要早而及时,在12月中旬施腊肥一次,以有机肥为主,亩施人畜粪80-100担。到第二年3月再看苗施肥,叶色黄瘦的多施,叶色嫩绿的少施,并适当施好孕茭肥。

(2)灌水:茭白在整个生长期间不能断水,水位的高低随着不同的生育阶段进行调节,春季种植时以3-4cm的浅水为宜,以利早春地温升高,促进成活发棵。秋季种植的水位可略深一些,约4-5cm,那时气温高,若水位过浅则水温、地温过高影响根系生长,并容易老化发黄。无论是春季,还是早秋种植的茭白,成活后可加深到6-7cm,以后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步加深到18-20cm水位,但不能超叶枕(茭白眼)。秋茭收后要落到3-4cm水位。地上部枯死后,在茭白休眠期保持1cm水层,水位过高会使苔管腐烂,影响第二年的萌发。

(3)除草:茭白田一般肥力较高,种植密度低,较易滋生杂草。除莳茭前化学除草外,以后田间发生的草要用手工拔除,一般要进行2-3次。田间植株基本封行,就不需再除草。另外,雄茭不能结茭,灰茭不能食用,没有商品价值,应及时加以除去。还有一种强茭,它的生长势强,地上部植株特别高大,地下部的匍匐茎长达1cm以上,窜入邻近茭墩,它不仅影响周围茭白的生长,还有可能当作正常茭白分蘖,在下一年种植到大田中,因此,都要进行清除。

(4)剥枯叶、拉黄叶:在植株分蘖后期,正值夏秋高温季节,茭墩内部植株拥挤。剥枯叶、拉黄叶就是清除枯老的叶片,随即踏入田土中沤作肥料,使株丛内和株丛间通风透光,以利植株孕茭。一般要从栽种后一个月开始,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把枯老的叶片剥清拉光。尤其是7月下旬到8月下中旬,要进行一次,但要求做到拉清不拉伤。

(5)割枯叶、残株:秋茭收完后,于12月下旬,或者开春以后2月底3月初。对茭白田中的残枝老叶用刀齐泥面割去,除去苔管上面一部分生长较差的分蘖芽和枯叶,保留在土壤中生长健壮的分蘖芽。割枯叶要掌握三深三浅的原则:即对分蘖力强的晚熟品种要深割,分蘖力弱的早熟品种要浅割;排水良好的田块要深割,常年积水的田块要浅割;长势好,苔管多的要深割,反之要浅割。据有关资料介绍:茭白的自然枯叶可增加田间黑粉菌的数量,提高雌茭率(即孕茭的比例),而提早,甚至带青割去枯叶,会使雄茭率增加,所以不宜早割枯叶。

采收

茭白采收的外观指标是单株茎蘖假茎基部显致膨大,一侧露白。所谓“露白”即相互抱合的叶鞘,因肉质茎的逐渐膨大,将它们的中部挤开裂缝。当裂缝长达1-2cm时,露出其中白色的茭肉,即表示肉质茎已达到肥大,白嫩的程度,正好采收。“露白”仅在一则,采取时必须每株茎蘖两边都要查看,若过期不采,会发青变老,失去商品价值。根据气温情况,一般隔2-5天采收一次,天热或盛收期则勤采。夏茭采收时温度逐渐升高,一般隔2-3天,高峰期每隔1天采收一次。为防茭肉变老发青,夏季采收期可灌25-30cm深水。因夏茭采收结束后就换茬,所以不必考虑对植株生长的影响,采收时也比较随便,拧断、折断、甚至连根拨都无所谓。将带有上部叶片和叶鞘的肉质茎成把集中拖出田外、再用刀铡去上部叶鞘和叶片,并削平肉质茎基部,留下长30-35cm的内部叶鞘,保护茭肉,通称“带壳茭白”。在秋季采收时气温下降,每隔2-4天采收一次,采收时要小心,不能损伤植株,影响田间根茎。从而影响来年的夏茭产量。所以采收时要先将茭白与茎基部分开,齐苔管拧断。另外在秋茭采收后期,如见全墩茎蘖都已结茭,墩上要留1-2只小茭白不采,留作通气之用,等再有分蘖长出后才可采收。因这时气温尚高,根部呼吸作用还强,田间水层较深,全部采收完后,地上部分会全部浸在水中,地下茎和茭墩就会缺氧而死亡。

选留良种

茭白因有黑粉菌共生,而表现种性不稳定,这与其他无性繁殖作物有很大区别,必须每年选种及去杂去劣,才能保持其优良种性。

孕茭初期,巡视全田,发现生长特别高大,但无孕茭迹象的茭墩要插一芦苇,做好标记,在采收结束后及时连根及地下匍匐茎挖掉,因为这些株丛已产生变异,或为“雄茎”或为迟熟。以后在采收过程中发现肉质茎明显变小,或剥开拗断肉质茎发现是“灰茭”的茭墩也要随时做好标记,在采收结束时一并彻底挖除。

在去杂去劣的基础上,采收过程中发现整个株丛中多数分蘖生长整齐,孕茭期集中,茭肉肥大白嫩,符合品种特征特性,无雄茭和灰茭,产量较高,则将其作为入选种株,做一明显记号,于采收结束后,或原田越冬或挖出另选种子田假植寄秧,第二年萌芽后分墩作种。

目前崇明县种植的茭白品种,虽是高产品种,但由于种植时间长,又缺少提纯复壮,种性的退化比较重,有些农户产出的茭白大小不一,产量不高,抗病虫能力弱。因此要注意选种和建立种子田,搞好提纯复壮。堡镇去年从青浦练塘引进的浙江一点红品种,通过种植表现良好。引种中要注意品种的地区适应性,茭白因有黑粉菌的共生,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变异较大,在华南地区表现良好的品种,引种到长江流域就不一定很好。因此远距离引种必须先进行小面积试种。据说,在2004年从浙江河姆渡镇引进的“浙大二号”品种通过试种观察不适宜我们地区栽培。主要表现为只型小、成熟迟、产量低。

堡镇已有三十年茭白的种植历史,致富一方。2005年生产茭白1万多吨,总产值1000多万元。涌现了一批专业户,小洋村洋东5队的邱晓妹既是队长又是联队会计,夫妻俩还种植了22亩茭白,2004年夏茭亩产5000多斤,2005年秋茭亩产7000多斤,年收入4万多元。一般农户通过几年、十几年茭白种植,经验都比较丰富,年度间收入的制约因素,是市场销售价。但有些农户的产量不高,主要是移栽季节延迟,影响了茭白生长适宜温度下的生育进程。在施肥的数量,时间上不够恰当。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次的茭白栽培技术上的探讨,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