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蚧怎么防治?白蜡蚧的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21-04-15 21:10

白蜡蚧,属同翅目蜡蚧科,别名白蜡虫。分布较广,自东北至华南等地均有发生,在产蜡区是一种重要产蜡资源昆虫,但在非产蜡区,又是一种害虫。主要危害木樨科女贞属和白蜡属的金叶女贞、女贞、小蜡树、大叶白蜡树、小叶白蜡树、水蜡树等多种植物,特别是近几年对园林绿化应用较为广泛的金叶女贞造成危害,今天就来介绍一下白蜡蚧的防治方法。

白蜡蚧的为害特点

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寄主枝条上吸食汁液,影响植物生长。白蜡蚧布满枝条,特别是雄虫分泌的白色蜡质将枝条包围起来,妨碍树木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危害轻者常造成树势衰弱,生长缓慢,重者可造成枯枝甚至整株死亡。其传播速度较快,分泌物易诱发煤污病。

白蜡蚧的形态特征

雌成虫受精前背面隆起,蚌壳状,受精后扩大成半球形,长约10毫米,高7毫米左右。背部有露水糖珠。虫体背面浅黄褐色,散生大小不等的淡黑色斑点,腹面土黄色,虫体背面以下密生黄白色短绒毛。黄褐色、浅红至红褐色,散生浅黑色斑点,腹部黄绿色。

雄成虫体长为2毫米左右,翅展5毫米,触角丝状,10节,黄褐色,前翅近于透明,后翅为平衡棍,腹末性刺褐色,尾部有2根白色蜡丝。

卵:长卵圆形,长0.4毫米。雌卵红褐色,雄卵浅黄色。

若虫:雌、雄若虫均为2龄。2龄雌若虫卵形,体长1毫米,浅黄褐色,背部微隆起,中脊灰白色,臀裂灰褐色,腹末蜡丝白色和体长相等。2龄雄若虫体宽卵圆形,长0.75毫米,浅黄褐色,体背具有纵脊隆起,黄褐色,触角7节。

蛹:仅雄虫有蛹,体长2.4毫米。眼点暗紫色,前足及腹部褐色,余均为浅褐色带灰,翅芽达第五腹节。

白蜡蚧的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白蜡蚧的发生规律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翌年春天,植物返青萌动时,越冬雌成虫开始刺吸危害,虫体急剧增大,并分泌蜜露,蜜露开始先紧附虫体臀裂处,后积成珠状,牵丝、垂滴落地。4~5月产卵,卵产于雌虫腹下的卵囊内,6~7月若虫孵化,7~10天后爬出母介壳,初孵若虫大多数个体爬至叶片上,以口刺入寄生植物组织内刺吸汁液。若虫蜕一次皮后,则离开叶片、爬至1~3年生枝条上,雌虫不在移动固定生活。

固定后不久,开始分泌蜡质物,由于雄若虫多群集密度大,分泌大量白色蜡质物,厚厚的覆盖虫体和枝条上,常造成整个枝条呈白色奶油棒状或棉花糖棒状,其分泌的白色蜡质物,药材名“白蜡”。10月上、中旬雄若虫羽化为成虫飞出,与雌成虫交配后死亡,雌成虫半球形,常分散单个生活,雌成虫受精后继续危害,11月越冬进入休眠期。

白蜡蚧的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白蜡蚧在枝条上固定生活,可以随苗木传播至它处,所以在引进苗木时,应加强检疫,确保引进的苗木上不带有蚧虫。

2、早春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进行防治。

3、在植物配置方面,要增加植物的品种,尽量避免大面积的单一种植,提高植物自身抗虫能力。

4、经常检查,由于白蜡蚧易传播,如发现有白蜡蚧危害,立即剪除虫枝烧毁。结合冬季修剪,去除枯死枝及虫口密集的枝条,可有防治效果。合理修剪、整枝,蚧虫常聚集中植株各枝条上,可利用冬季对植株进行修剪、整枝,以改变蚧虫的栖息条件,从而减轻蚧虫的为害,剪下的有虫枝条,应集中烧毁。

5、白蜡蚧越冬受精雌虫已膨大成球形,极易识别。这个时期,对被虫为害的枝条进行检查,发现虫体后,用竹片或木棍等工具将其刮除或摘除,并集中销毁。因为这个时期,受精雌虫多数已产卵,在离开枝条后也能存活。